美國軍法不榮譽退伍制度之簡介(下)

張貼於 美國法其他, 劉育偉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劉育偉

參、不榮譽退伍之合憲性

一、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之釋義: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規定:「在一切案件中,不得需索過多之,亦不得科以過重之罰金或處以非常殘酷之刑罰。」 【25】該案並於1791年12月15日生效;此外,(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第五條 【26】及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第七條前段均有禁止酷刑、侮辱性之待遇或刑罰。是以殘酷的和非常的刑罰(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不但被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所禁止,同時也是國際間撻伐的對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判決中認為第八修正案不僅涉及法院之判刑,而且包括監獄受刑人之處遇與生活條件。1688年,英國民權宣言已把禁止殘酷刑罰作為基本法律的構成要件要素,其初衷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當時斯圖亞特王朝之刑訊拷打擊及野蠻刑罰。禁止殘酷刑罰原則在殖民時期的立法與多數州憲法中就有體現。

    刑事制裁的方式總是同一定的體現為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的社會文化緊密相連的,因為刑罰程度(刑罰的量及質的統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式。儘管一個犯罪事實不會改變,但由於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對此項犯罪制裁方式就會隨之不斷變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殘酷的和非常的刑罰」較早的解釋是「不必要的殘酷與痛苦」,「非常」是對「殘酷」的修飾性詞語,而非一項獨立的內容。大菲爾德在1892年提出了擴大「非常的刑罰」的概念,其認為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旨在「反對一切被指控之罪行明顯地不相當過長或過嚴之刑罰。」首席大法官沃倫(Warren)在1958年認為:聯邦最高法院甚少解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之精確內容,此內容不是靜態的,而是從「不斷發展的成熟社會進步的體面標準中吸取其意義」,此修正條文的基本概念是「人的尊嚴」,目的是為了維護「受到文明處遇」的原則 【27】。

二、不榮譽退伍之合憲性與否:不榮譽退伍既然具有相當之嚴厲性 【28】,影響軍人退伍後之利甚鉅,則其性質是否有違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之虞,值得令人注意。

    事實上,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與我國的比例原則精神相通-亦即在為達到維持軍紀之目的時,應檢視所採取之方法是否有助目的之達成(適當性)、選擇損害最小(必要性)及手段與目的間不得顯失均衡(妥當性),因此早在Trop v. Dulles案中,Warren大法官就質疑過使用於戰時的不榮譽退伍是否有違反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的問題 【29】。該案對於此部分之見解如下 【30】:法院認為憲法增修條款第八條係適用於對「本質上具有處罰性之刑事刑罰」(Punishments Penal in Nature)所為之限制,並更一歩闡釋判斷一法律是否具有處罰性,端視其「該法規範之目的」(The Purpose of The Statute)為何;亦即假設該法無法達到嚇阻犯罪、懲奸罰惡之功能以符合政府之目的時,該法即非為具有懲罰性之法律 【31】。但上述見解完全被聯邦最高法院所否定,法官Lewis Powell在相同意見書中認為雖然某些處罰未被各州歸類於刑事法的範圍,但其處罰卻被類推為刑事法上的處罰,以符合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之限制。因此,該法院並不認為剝奪人民公民權的不榮譽退伍可以為刑事上的處罰。也就是憲法增修條文第八條所規範者係刑事法上刑罰之處罰,而不榮譽退伍形式上雖具有刑事法的味道,但本質上是帶有處罰性的行政懲罰法;雖然聯邦最高法院否定前審對刑事法認定的見解,但其仍認為不榮譽退伍除了非為刑事法的範疇外,且肯定不榮譽退伍雖嚴酷但未違憲,仍在憲法保障人民福祉所容忍的範圍內。

肆、結論

    如前所述,不榮譽退伍雖然在我國現行法中並不存在,但實際在人事行政的運用中已逐漸形成。事實上,我國也有以退伍作為淘汰的方式,例如: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考績條例第8條第1項後段:考績丙上以下者,依「人事狀況」,予以調職察看或辦理退伍;或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第15條及以其所制定之強化國軍軍士官考核具體作法中所提考績丙上以下或一次記二大過,以不適任現職為由辦理退伍等,均屬強制性、淘汰性的退伍機制,故雖然我國目前並無明文規定以退伍作為處罰的態樣,但利用人事行政的間接手段,使犯過之軍人自行「知難而退」,似某種程度與美國軍法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民國94年4月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國防委員會第14次全體委員會會議之「就『國軍人事派任制度』」專案報告 」中,有立法委員提議欲將不榮譽退伍引進國內,用以改革國軍人事制度之弊 【32】,國防法制單位對於相關倡議與社會輿情,亦保持高度關注,未來有將不榮譽退伍的處罰制度導入我國國防法制之可能。既然不榮譽退伍有引進我國法制的參考價值,則前述之以「退伍」作為法律明定之處罰手段,在各國較均屬罕見,且其所造成標籤作用與其衍生之效果,均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與我國國情、現行法制亦有所差隔,若以其「制度原型」導入,恐有水土不服的現象等情形,實應特別審酌注意。尤其美國社會針對不榮譽退伍制度的黑暗面所進行的探討,不論係以論文、研討會或電影呈現,都應予以窮究瞭解,審慎將事,避免為達提振軍紀之目的,導入他國法制之同時,卻同時又帶進更多的負面問題,凡此均為我國將來陸海空軍懲罰法檢討修正之時,不可不慎之問題。

 
參考書目:
壹、中文資料
立法院,2005。就「國軍人事派任制度」專案報告 :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國防委員會第14次全體委員會會議。
胡樹東,1999。日本憲法第九條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甘妹,1993。刑事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劉育偉,2006。從徵、的角度比較中、美軍法適用之情形,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儲槐植,2005,美國刑法,北京:北京大學社。
謝瑞智,1995。犯罪與刑事政策,台北:文笙書局。
謝瑞智,1987。中外刑事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貳、西文資料
1. Charles A. Shanor and Timothy P. Terrell, Military Law, West Publishing Co.,1980,p.238.
2. Generally Manual for Courts-Martial, United States, pt. II, Rule For Court-Martial 1003(b)(9) (1998 ed.).
3. Patterson v. Lamb, 329 U.S. 539;67 S. Ct. 448;91 L. Ed. 485.
4. Raymond W. Klasen, Claimant v. State of Illinois, 22 Ill. Ct. Cl. 16(1954).
5. Rios v. Dillman, 499 F.2d 329; 1974 U.S. App.1974.
6. Seton Hall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Seton Hall Law Review, 1994, 25 Seton Hall L. Rev. 314.
7.The Air Force Law Review, Air Force Judge Advocate General School, 46 A.F. L. Rev. 73.(1999).
8. Trop v. Dulles, 356 U.S. 86; 78 S. Ct. 590; 2 L. Ed. 2d 630.
9. United States v. John E. Goodman, 31 C.M.R. 397(1961).
10. Vanderbilt Universi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November, 1987, 40 Vand. L. Rev. 1233. (1987).

——————————-
25 原文係:Excessive bail shall not be required, nor excessive fines imposed, nor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 inflicted.
26 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第五條:「任何人不容加以酷刑, 或施以殘忍不人道或侮辱之待遇或處罰。」;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第七條前段:「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27  儲槐植,《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西元2005年2月),頁24-26。
28  The Air Force Law Review, Air Force Judge Advocate General School, 46 A.F. L. Rev. 73.(1999);原文係:A dishonorable discharge is the most severe type of discharge a military member can receive, and it is usually reserved for criminals who commit the most serious offenses.
29  Seton Hall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Seton Hall Law Review, 1994, 25 Seton Hall L. Rev. 314, Note:Constitutional Law – Eighth Amendment – Involuntary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in Prison Supports a Valid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 Claim if the Risk to One's Health is Unreasonable and Prison Officials Are Indifferent to that Risk – Helling v. McKinney, 113 S. Ct. 2475 (1993)., Lana H. Schwartzman. 原文係:In Trop Case, Chief Justice Warren reasoned that denationalization, as punishment for a dishonorable discharge for a wartime offense, was inherently cruel and consequently violative of the Eighth Amendment.
30 Vanderbilt University 1987. Vanderbilt Law Review, november, 1987, 40 Vand. L. Rev. 1233,  Article: The Excessive Fines Clause and Punitive Damages: Some Lessons From History., Calvin R. Massey.
31 原文係:In Trop v. Dulles, the Court concluded that statutory deprivation of the "rights of citizenship," by reason of dishonorable discharge from the armed services, was a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 Although the Trop Court assumed that the eighth amendment applied only to punishments penal in nature. In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a law is penal, this Court has generally based its determination upon the purpose of the statute. If the statute imposes a disability for the purposes of punishment — that is, to reprimand the wrongdoer, to deter others, etc. — it has been considered penal. But a statute has been considered nonpenal if it imposes a disability, not to punish, but to accomplish some other legitimate governmental purpose.
32 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國防委員會第14次全體委員會之「就『國軍人事派任制度』」專案報告 」略以:「最近我們發生很多重大的違法事情,例如軍人開當舖等等,很多人退伍了事,但是發現退伍時照常可以領到退休金,為什麼不建立一個不榮譽退伍制度?很多國家有不榮譽退伍制度,其中一項是沒有退伍金,但我們的軍人不榮譽退伍以後,說不定領的退伍金還比一般軍官來得多,這就是是非不明的人事紀律所顯示出來的問題,很多人犯了案子退伍之後,還沾沾自喜地誇耀自己所領到的退伍金比別人多,這是人次室最大的侷限,過去曾經碰到一位美軍太平洋司令,他只是說了幾句話包庇了違紀的士兵,結果本來是四星上將,退伍時國會通過降級為一星少將,這就是人事制度與榮譽制度的建立,退伍原本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是違紀者照拿錢,還有很多人退伍時雖然因不榮譽而退伍,但照樣發勳章,得了勳章也照掛,這部分人事制度應該好好規劃一下,讓我們光榮在軍中服務的人感到一種榮譽,讓不榮譽退伍的人受到實質上的限制。」,94年4月18日,available at:http://www.nelsonku.net/lyreport/0601/940418.doc,visited on 12/12/2007.




作者簡介

劉育偉
學歷:法律學士、法學碩士、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台灣法律網專欄執筆、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會員、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會員、亞洲犯罪學學會(Asian Criminological Society)會員
研究領域:批判犯罪學及卡其領犯罪(Khaki-Collar Crime)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