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陶–天母陶藝工作室回顧與創新

張貼於 賴小秋專欄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賴小秋

  展覽地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贊助單位:統一安聯
  展覽日期:2004年3月29日至5月2 日 



  「醉陶 — 天母陶藝工作室回顧 與創新」展出天母陶藝工作室李亮一先生與其助手們姚克洪、陳國能、唐國樑、何桂芳、杜輔仁、王俊杰、白宗晉等八位陶藝家的作品。 陶藝的播種者李亮一先生為陶藝界開創自由開放的陶藝工作室,於1981年3月在中山北路六段728巷9弄3-1號正式成立天母陶藝工作室(Tien Mou Ceramic workshop), 並持續經營10年之久。 這一個現代、溫馨、感人、創意十足的工作室定期舉辦學員的個展與聯展、示範講座、研討會、幻燈片演講、野外燒窯、陶藝之旅等滋養了無數年輕的陶藝工作者、 國內外藝術家,連天母的上班族及老外都流連於此地。天母陶藝工作室近似於國外行之已久的藝術村模式,除了提供當時年輕助手食宿之外,也邀請許多外籍與本土陶藝家、藝術家切磋琢磨,工作室融洽安詳的氣氛凝聚大批愛陶人士;眾多陶藝家即使在工作室結束之後,天母陶藝工作室所涵養的動力,仍發揮效用使他們 繼續在陶藝上孜孜矻矻鑽研,而今風格各異其趣,呈現多樣化的陶藝境界。


  一九七九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中日陶藝聯展,日本與台灣陶藝程度差距甚遠,此種現象導致李亮一體認到當時國內的現代陶藝觀念尚未普及,他便決定投身於現代陶藝教育。天母陶藝工作室與一般的傳統陶坊不盡相同,一般的作陶師傅總是不輕易吐露獨門絕學、特製的釉葯配方及窯溫的控制。李亮一的天母陶藝工作室開放式地提供作陶的場地、設備有閱覽室、燒窯室、上釉間、地下室等,使來自不同背景的學陶者在此互換經驗,許多作陶者在天母陶藝工作室學習到作陶的寶貴的第一堂課。工作室牆上表列釉葯與不同發色劑所產生的顏色變化表,公開基本資訊並鼓勵工作室成員多元創作,明訂工作室整潔準則如「泥土不落地」等,給予每位成員溫暖貼心的協助。每位在此工作室成長的陶藝家,多年之後懷念的仍是工作室中的溫暖情懷、窗明几淨的環境。李亮一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工作者,他為了改善台灣學陶環境,讓更多人能親近這項藝術,除了建立自由開放的工作室之外,教陶之餘,精研並發明各種製陶新工具讓學陶者有莫大的方便,他總是謙虛的說在天母陶藝工作室中,他不是老師而是一名學生,抱著向人虛心學習的態度,更具有杜甫詩中「安得廣下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寬闊胸襟。


  陳國能自我揶揄為陶工,此展中陳的「萬籟之音」、泥條纏繞的「禪語」與「對話」與五個塊面變化的瓶子展現不同的意趣與技法,他試著用樸拙的簡單造型重新改造我們對瓶罐的刻板印象,瓶瓶罐罐往往是簡易的圓形平滑表面,陳藉著大片削出瓶身及瓶口的塊狀面,間或保留原有的上釉色面,塊面參差交錯的情趣使實用的生活陶也能具有藝術造型與意涵。陳的大型古樸粗糙的陶片及邊緣不規則陶板作品由於搬運不易,此次並未展出,他對土質、造型、釉色變化、燒製的還原氧化、高低溫混燒均有精闢獨到的呈現。


  杜輔仁的「寂滅之路」、「優曇?華」、「思想法華」與「形象本如」有著濃厚的佛家思想,藉由陶作冥思生命的真諦。細看展出的陶盤、陶?、陶瓶、陶壺上面篆刻著佛經的經文,大小不一,厚實色澤也深淺不一,杜輔仁以掌握還原、氧化時間的不同締造出面面不同的釉色,誠實保留過程中的痕跡,反映自然的洗禮。


  何桂芳是天母陶藝教室負責文書整理的老師,由於她的細心的紀錄與整理,留下歷史性的檔案與資料,她的作品充滿理性的思維,抽象、具象的造型展現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依-1」、「依-5」、「倚-4」的成份有苗栗土、南投土或化妝土以1200度C以上的溫度氧化燒而成,展現強烈的個人獨特抽象幾何風格,由兩兩鑲嵌成對的陶塊,外圍連接成狀似拋物線的原弧狀,兩個塊體之間,若即若離,可隨意調整間距,象徵量體之間,相互依偎、倚靠的關連性。「戲之一」將長而拋物弧圓造型安上時鐘,而「戲之二、三」則將造型變成花器與含有一隻蝴蝶心形造型的盛盤趣味組合,連搭配作品的植物都是來自於慧心巧思。「杯與盤的遊戲」
  
  唐國樑的「海龍」「秋水」「淨覓」「水之變奏」「心海系列四」展現陶藝既含蓄、溫文卻又飄逸、浪漫的貝殼波浪等造型。唐國樑的陶作系列,彷彿與瑩白清雅的宋磁有異曲同工之妙,細膩典雅。唐與國樂家莊鶴鳴先生合作多年,共同研究研改良陶瓷樂器「塤」–源自於中國六千年前的古樂器,使其音色更為溫潤優美、迴腸盪氣、符合現代的音律、並開發不同孔數及不同音域的塤器,嘉惠樂界,讓更多人能親近並吹奏此種樂器。
  
  王俊杰「應」、「互」、「常」、「啟」展現簡約的造型、流暢的線條、土質本色,運用燒陶過程及表面的處理,讓陶的展現如燒窯般的紅豔色澤及質樸的飽實質地。燒窯般的暖色系列似乎貫穿展出的五件作品,作品表面的經過特殊處理使五件作品均帶有不同的泥土質感,「互」與 「應」的律動感來自於表面色彩的變化,彷彿泥土還帶著燒窯般的溫度呈現在眼前,「互」中兩塊相對應的長方體,平整與殘缺的一端相互交錯對應著,中心一凹一凸的正方體顯示力量的消長,「應」中心凹陷的圓弧與左下方對應的小洞也顯示出消長的對應關係,穩固的造型下,以色澤、些微形體的變化揚起生命的韻律。
  
  姚克洪此次展出兩件畫作與陶藝作品展現陶藝家在創作思維上鍥而不捨追求,作品的年代涵蓋藝術創作的經緯,由1981的佈滿歲月落塵堆砌痕跡的「無題 人形」管子兩端靜坐望外的小人兒,空靈的意趣洋溢其中,1993「標本之一」在包裹過程中闡釋現代科技附加於自然物質的桎梏,98年的兩幅粉彩、碳精「無題 織」「無題 你來」顯示自由揮灑與壯闊的藝術思維,千禧年的「弦月」展現,略微變形的大缽,內具兩道突出的三角形體,色澤淋漓,融合纖細與厚實的美感。2001年的「暗夜清風與島嶼二三記事」與「microsofter與焚月」具有現代創新的科技力量。最近的2003「元化」為內無光鐵訌、外黑天目。元化一語來自中國古詩「正聲感元化 天地深沉沉」。充分體現陶藝厚實的內在深沈境界。


  白宗晉傑出的陶作是以陶塑為裝置造型的主體,從1988年展出的兩件作品「站立的圖騰」、「象-斷朝時代的黎明」便以陶與其他媒材探討象徵、符號、物質、神秘等主題的現代藝術,近年古老神秘的傳說與現代的尖端科技,「太空船」、「盧曼尼亞」等作品便是此類給予觀者既包含現代高度文明的科技元素,卻又有亙古的荒涼滄桑,彷彿在鞭撻高度發展科技的結果。白在在此醉陶展中展出五幅水墨作品,在揮灑自如的筆墨中感受出他蒼勁有力的意境。




作者簡介

學歷: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圖書資訊科學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工作經驗: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視覺藝術策展
清大通識中心兼任講師(藝術經營與實務、公共藝術、策展理論與實務)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圖書館文物修復室助教
加拿大肯姆視聽文化公司兼職文化諮詢員及演員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譯、助理研究員(講師)辦理國際性展覽
台灣省立美術館展覽組約聘策劃及執行國際展覽

個人作品網頁:
http://vm.rdb.nthu.edu.tw/mallok/piece/profile.asp?author_serial=1393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