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平等的憧憬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施正鋒教授

我的博士學位是政治學,主攻國際關係、副修比較政治學,專長有比較外交政策、國際政治、及族群政治。我的想法很簡單,台灣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除了外交自主跟經貿安全,多元族群的和諧更是必要的。回國30年,教學、研究、及服務,大致聚焦於這三個領域。

自己在族群領域的探究,一開始是不被鼓勵、甚至於是大加撻伐。當時的氛圍是除了山地同胞,其餘都是漢人、頂多是閩客的語言差異,哪有所謂的洋玩意叫族群?因此,難免被質疑居心叵測、蠱惑民心。當主管之際,一度還被舉發歧視外省人;看著檢舉函,誓言為弱勢發聲。

相較於主流觀點是「大家都是中國人」,民進黨、台派的看法是「大家都是台灣人」、「只有少數的中國人、沒有所謂的外省人」。在1994年的第二次台灣人民制憲會議上,我負責草擬整合族群專章,反對者的說法是族群界線多年後就會消逝。同中不能存異,異中求同是緣木求魚。

在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最後的關頭出現「棄黃保陳」,難掩本省人對於趙少康外省身分的擔憂。其實,來台先後不同,對於父祖出生地難免有感情、或文化認同。以同為墾殖國的美國為例,東北角的新英格蘭當然是遙想大西洋彼岸,而台灣往往也對南島民族感到親近。

本省人一般對外省人的看法是比較好命,多半集中在軍公教、唸書可以減免學雜費。將心比心,當時國民黨政府避秦台灣,百萬軍民只好暫時安置政府單位;反攻大陸不成,如何讓社會流動更加公平,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一試定終生相當殘忍,多元入學造成另類世襲也不好。

有一回聆聽名主持人陳月卿閉門演講,囁嚅外省人在媒體的工作機會大降,一些人只好登陸。國務機要費案發,個人寫了一些淺見,蒙陳水扁接見,問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地方,斗膽跟阿拉丁神燈要求三願,希望通過原區法、語言平等法、及外省,可惜朝小野大。

語言、文化、或歷史的藕斷絲連,那是人之常情,經濟交流往來則出於理性選擇,至於政治上的統獨偏好,沒有對錯可言。的精神並非只是五彩繽紛的呈現與消費,更要尊重各族群的集體記憶、及價值。至若於把不同政黨的支持者視為寇仇,匪夷所思,又要如何凝聚生命共同體?

或許因為祖先是海上游牧民族,我生性嚮往自由,執著知識真理,尤其對當道不假辭色;身為社會科學家,也有義務去瞭解社會現象;作為台獨理念的推動者,更應該虛心傾聽。台灣的民主要是只有多數決、沒有尊重少數,令人憂心是否會步愛爾蘭、烏克蘭後塵,出現北愛、及克里米亞。

我對於政府的批判,並非始於當下,40年來如一日,差別在於當政者的氣量。蔡英文政府掛羊頭賣狗肉,側翼指控我沒有「台灣價值」,令人啼笑皆非。以下是我在的留言:
慟!驚聞同儕龐建國往生,無限哀痛。我雖然跟他立場不同、互動不多,偶而在座談會碰到。讀到遺言「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百感交織。民主化了,竟有這樣的痛心,表示我們的努力還不夠。我偶而也有相同的感覺,被同路人罵,髮鬚開始斑白。願餘生能讓社會有真正的公平正義。




作者簡介

施正鋒教授
學歷:美國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博士、美國Iowa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碩士、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
現職: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政治學(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學)
文章轉載自 https://www.facebook.com/cfshih2012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