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校產「一律」歸公,恐違憲!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楊春吉

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politics%2Fpaper%2F1493677&h=AT3MtwV22RnHW2kPrmVMy8QEJg3LWgiChzV1hpCTJvC226C6rLD2OJDAtOC_mnYMuRQQNME2yzjDhRbTWCw4MOlMx8Rlw3GY-jlAxMC2JtLgLLL6Cvs0ivJvXhx40uPv9DkrL_rYswIDQyCG81DP

一、國家對之限制,須同時符合比例原則法律保留原則等憲法上法律原則之要求

憲法第15條所保障之財產權,其内涵之形塑,通說認為規定在相關規定。

至於法對古蹟、歷史建築及所在土地之限制、條例所定之與一般徵收、條例之多數決納入都市更新單元……等等,均是法令對人民財產權之限制。

故須符合憲法第23條所明定之、比例原則(目的正當性、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及狹義之比例原則)、法律保留原則(請參釋字第443號解釋所揭示之)、憲法第7條所明定平等原則以及原則、等憲法上的法律原則。

換言之,法令(含法律、法規命令)上,就人民財產權,非不得限制,惟須合憲(只有400號解釋比較使人驚異,直接在解釋文及理由書,敘明成立公用地役關係之三大要件,而不須經立法院及地方議會之立法確認)。

又從釋字第400號解釋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400 、440號解釋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440 、516號解釋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16%20 、652號解釋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652 、747號解釋 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747&interKeyword=%E5%90%88%E7%90%86%E8%A3%9C%E5%84%9F 等來看,對人民財產權之限制,如已逾人社會責任所應忍受範圍,形成個人之特別犧牲者,須給予合理相當之補償,並須儘速發給,始符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財產權應予保障之意旨。

二、法律保留原則等之要求

(一)即依憲法第23條及第7條之規定,國家固得限制人民之隱私權,惟須符合公益原則、比例原則、法律保留原則、平等原則之要求。

(二)又除公益原則外,前揭各法律原則之要求如下:

1.法律保留原則之要求

(1)釋字第443號解釋層級化保留

又法律保留原則,係以釋字第443號解釋「憲法所定人民之自由及權利範圍甚廣,凡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保障。惟並非一切自由及權利均無分軒輊受憲法毫無差別之保障:關於人民身體之自由,憲法第八條規定即較為詳盡,其中內容屬於之事項者,縱令立法機關,亦不得制定法律加以限制(參照本院釋字第三九二號解釋理由書),而憲法第七條、第九條至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及第二十二條之各種自由及權利,則於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條件下,得以法律限制之。至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諸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若僅屬與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雖因而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尚非憲法所不許。又關於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所揭示之層級化保留為基準。

(2)原則

又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而為相應之規定。在罪刑法定之原則下,處罰犯罪必須依據法律為之,犯罪之法定性與犯罪構成要件之明確性密不可分。有關受規範者之行為準則及處罰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苟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個案事實是否屬於法律所欲規範之對象,為一般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加以認定及判斷者,即無違反法律

2.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要求

(1)比例原則之要求

按所謂「比例原則」,除「目的正當性原則」外,其內容,主要明定於第7條:「行政行為,應依下列原則為之:一、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二、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三、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2)平等原則之要求

至於所謂平等原則,其精義為「等者,等之;不等之,不等之」,即「性質相同者,應相同之處理; 性質不同者,應為不同之處理」。 換言之,平等原則是要求「性質不同者,要有合理的」。至於有無違反「平等原則」?則端視「差別待遇有無合理理由」及「其正當理由,與目的之達成有無合理關聯」而定。

(3)平等原則與

法律係由各編、章、節及條文構成,此一法律整體即該法律之「外部體系」。惟法律之制定,係用以達成一定之立法目的,實現一定之法律價值。該等表現法律價值之法律原則整體,即構成該法律之「內部體系」或「價值體系」。惟法律非單一孤立之存在,故又可構成法律之「上位體系」、「下位體系」及「同位體系」。在整體之各部分間,應協調一致,始能成就該整體。故在法學方法上,一般所重視者,為構成一法律之內部體系。一法律規定,對所規範之事物,不能貫徹其法律原則或法律價值,形成相同事物之不同處理,如無正當理由,即構成違反憲法平等原則之差別待遇。故立法者對特定事物或社會生活事實,已為原則性之基本價值決定後,於後續之立法中,即應嚴守該基本價值,避免作出違反既定基本價值之決定,導致法秩序前後矛盾,破壞法律體系之一貫性與完整性。此即體系正義(Systemgerechtigkeit) 之思維。故在學理上已普遍肯定,得依據法律內部體系之一貫性要求,審查法律是否違反平等原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亦常以法規範是否存有違反體系之情形為據,進行平等原則審查(註一)。

三、本案分析

本案新聞報導內容如為真 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politics%2Fpaper%2F1493677&h=AT3MtwV22RnHW2kPrmVMy8QEJg3LWgiChzV1hpCTJvC226C6rLD2OJDAtOC_mnYMuRQQNME2yzjDhRbTWCw4MOlMx8Rlw3GY-jlAxMC2JtLgLLL6Cvs0ivJvXhx40uPv9DkrL_rYswIDQyCG81DP ,私校退場條例草案規定,私校退場後財產歸公,被質疑不符比例原則。教育部回應表示,私立學校係屬「公益性質」,辦學期間,教育部已給予各種獎勵經費及補助款,相關法規亦給予私立學校免稅優惠,且現行董事多已非創辦人或出資董事,因此學校法人清算後之應不得回歸董事,以確保其公共性,並杜絕私校變賣土地及惡意倒閉之情形。

就此,教育部所言固有其理,但在私校財產中,除「政府相關機關及團體予以補助、優惠等」外,「其他投入勞力而漲價」及「原本私財」者,在未給予合理相當補償時,就予以歸公(效果,與徵收同),顯違反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並背離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即須依情節輕重之大小及性質之不同,而須分別採取不同且有合理差異待遇之立法設計,而非私校退場後一律歸公。

[註解]

註一:請參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478349

等。




作者簡介

楊春吉
108項自然法則發現者、Double House共享經濟工作坊召集人、Double House買賣租賃聯盟主席(暨創辦人)、個人理財專業顧問、古月吉力工作室負責人、房產公司C.E.0、榕樹學堂執行長兼講師、故鄉法律網/故鄉法律專欄(http://gs803501.pixnet.net /blog)版主、採購專業人員師資資料庫受推薦講師、社區大學講師、104講師中心講師、台灣教育網講師、台灣法律網專欄作者、法律演講(請洽0916082728楊講師)
演講二百場以上,著作80本以上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