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春吉(故鄉)
【新聞】
因為被指召妓,前總統陳○○兒子陳○○向《壹○○》求償200萬元案,高雄地院今天(16日)上午宣判,法官調閱陳使用手機和序號等資料查證,認定陳○○就是召妓男,全案駁回,判決週刊不用賠。陳○○不滿週刊報導他疑涉召妓,7月間向高雄地院提出損害名譽告訴,要求回復名譽和求償200萬元,全案今日宣判。法官認定陳○○「確有召妓事實」的理由包括:陳致中使用的手機,和召妓男使用的手機,其基地台多次相同外,二支手機序號和門號並交叉多次使用;另外,法院曾發文陳所居住的「人文首璽」,要求調閱監視器錄影畫面,但得到的回覆是畫面已被覆蓋,但法官認為這是對原告有利的證據,原告卻不願提出,有違常情。另外,本案共召開4次言詞辯論庭,請求原告到場說明車輛使用等情形,但陳○○始終未到庭為自己辯白,法官因此認定他確有召妓嫌疑,週刊已合理查證,基於新聞自由原則,判決陳○○敗訴。事後,週刊向妮○求證,妮○證實對方就是陳○○,還透露爸爸是死忠的民進黨支持者,不會認錯人,甚至說陳○○很可愛,很清純,好像很需要保護。週刊表示還接到4段疑似陳○○召妓時致電仲介人的電話錄音,半年來也接獲許多類似爆料。今年9月,《壹○○》又報導,召妓男與陳○○使用的手機雖門號不同、但序號相同,意指由同一支手機發話;並將陳○○上電視的錄影帶與召妓男電話錄音送請美國專家比對聲紋,結果「大致相符」,直指陳○○就是召妓男(今日新聞99年11月16日報導:不提利己證據、不出庭 法官認定陳致中召妓)。
【疑義】
本文要談的是,並非其有無召妓?而是重申「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之千古名言。
在民事訴訟中,證據為法院自由心證判斷事實真偽之斟酌因素(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1項、最高行政法院62年判字第402號判例參照),而且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也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除「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外,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所以,當事人未能舉證以實現其利益者,通常係敗訴,因而有謂「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者。
但民事訴訟法第277條,除「什麼是依其情形顯失公平」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倘有該條但書所定者,斯時該當事人之舉證責任,究應減輕或予以免除?或轉換由他方當事人為之呢?
就此,什麼是依其情形顯失公平呢?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08號民事判決:「又尋繹八十九年二月九日修正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所以增設但書,規定「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乃肇源於民事舉證責任之分配情形繁雜,僅設原則性之概括規定,未能解決一切舉證責任之分配問題,為因應傳統型及現代型之訴訟型態,尤以公害訴訟、交通事故,商品製造人責任及醫療糾紛等事件之處理,如嚴守本條所定之原則,難免產生不公平之結果,使被害人無從獲得應有之救濟,有違正義原則。是以受訴法院於決定是否適用該條但書所定公平之要求時,應視各該具體事件之訴訟類型特性暨待證事實之性質,斟酌當事人間能力、財力之不平等、證據偏在一方、蒐證之困難、因果關係證明之困難及法律本身之不備等因素,透過實體法之解釋及政策論為重要因素等法律規定之意旨,較量所涉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之大小輕重,按待證事項與證據之距離、舉證之難易、蓋然性之順序(依人類之生活經驗及統計上之高低),並依誠信原則,定其舉證責任或是否減輕其證明度,進而為事實之認定並予判決,以符上揭但書規定之旨趣,實現裁判公正之目的。若與該條但書所定之本旨不相涉者,自仍適用該本文之規定,以定其舉證責任。」、98年度台上字第1980號民事判決:「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定有明文。稽諸台灣地區之祭祀公業有於前清設立者,有於日據時期設立者,年代咸亙久遠,人物全非,親族戶籍資料每難查考,當事人爭訟時倘又缺乏原始規約及其他確切書據足資憑信,輒致祭祀公業之設立方式乃至設立人及其派下究何未明,於派下身分之舉證當屬不易,如嚴守該條本文所定之原則,難免產生不公平之結果。故上揭法條前段所定一般舉證之原則,要非全可適用於祭祀公業之訴訟中。法院於個案中,自應斟酌同法條但書之規定予以調整修正,並審酌兩造所各自提出之人證、物證等資料,綜合全辯論意旨而為認定,然非可不憑證據,而以臆測推論之。」等可資參照。
至於倘有該條但書所定者,斯時該當事人之舉證責任,究應減輕或予以免除?或轉換由他方當事人為之呢?則請參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75號民事判決:「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前段定有明文,此即舉證責任之分配原則。但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如遇有特殊情形,仍貫澈此一原則,對於該當事人顯失公平時,即不受此原則規定之限制,此為該條但書「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之立法意旨。是以,倘有該條但書所定,依其情形顯失公平之情事,僅不受上述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之限制而已。亦即於斯時該當事人之舉證責任,究應減輕或予以免除?或轉換由他方當事人為之?法院應本於誠實信用原則,斟酌各種具體客觀情事後,以為認定。非謂因此得將舉任責任一概轉換予否認其事實之他方當事人負擔,始符公平正義之本旨。」。
作者簡介 |
楊春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