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孟錦律師 劉哲瑋律師
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更一字第46號刑事判決
【裁判日期】民國113年6月27日
【裁判要旨】
按詐欺集團取得他人帳戶資料並用以供被害人匯款及指示他人提款之原因甚多,並非必然係與詐欺集團成員間有犯意聯絡。倘帳戶所有人主觀上與詐欺集團成員間無犯意聯絡,係遭詐欺集團詐騙,始將其帳戶資料提供予詐欺集團使用,並依詐欺集團指示而提領帳戶內款項,即難僅憑被害人將受騙款項匯入帳戶所有人之帳戶,及由該帳戶所有人提款,即認該帳戶所有人涉犯加重詐欺取財或一般洗錢犯行(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412號判決意旨參照)。是以詐欺取財罪或一般洗錢罪共犯之成立,除客觀上有參與構成要件之行為外,主觀上亦必須知悉其所從事者,係詐欺或一般洗錢之構成要件行為,並與其他共犯具有詐欺或一般洗錢之犯意聯絡,始足當之。如其客觀上雖有此行為,但主觀上係因被騙、遭利用而不知其所從事者係詐欺或一般洗錢之構成要件行為,即不得論以詐欺取財罪或一般洗錢罪之共犯。本案被告固有將台新銀行帳戶、中信銀行帳戶提供予他人,使「羅oo」等詐欺集團成員用以對如附表所示之被害人、告訴人行詐匯款,被告並依指示提領告訴人、被害人所匯款項,惟其主觀上是否知悉「羅oo」等詐欺集團成員係詐欺份子,及其所從事者係3人以上共同詐欺或一般洗錢之構成要件行為,雖屬被告內在之心理狀態,但非不得藉由被告各項外在表徵及當時各項客觀情事,依經驗法則推斷之。
資料來源:司法院
作者簡介 |
劉孟錦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