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施正鋒教授

由一次大戰結束到二次大戰爆發,美國瀰漫孤立主義,這時候的基本大戰略是捍衛美洲大陸,最外圍由海軍承擔攔截的責任,要是防線被突破,第二層是堅強的海岸防衛部隊,萬一敵人上岸,就必須大規模動員陸軍來頑抗。德國在1939年9月1 日入侵波蘭,二次大戰正式揭幕 。此時,美國擔心的是敵國前來拉丁美洲取得空軍基地、進而危及巴拿馬運河,面對這樣的國際情勢,三連霸的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展開有限的備戰,訓令陸軍與海軍開始草擬新的戰爭計畫,將軍事政策由美洲大陸的防衛調整為西半球的防衛。在1941年春,美國與英國參謀在華府經過研商後建議,萬一美國參戰,盟軍的首要目標是擊敗德國,剩下的資源才用來防止日本進軍犯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馬防線。

日本一向覬覦中國、以及東南亞的資源,目標是建立日本所支配的大東亞共榮圈,既然已經先後打敗中國(1895)、及俄羅斯(1905),唯有能力從中作梗的是美國 ,駐守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讓日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空軍基地則可以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印度群島的聯繫、來往的每艘日本運油船受制於美國;難怪日本的作戰計畫是先偷襲珍珠港,接著拿下美國在關島、威克島,再來攻取菲律賓,等到美軍太平洋艦隊癱瘓,日軍好整以暇奪取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屆時,就可以在中、南太平洋島嶼構築要塞,由千島群島、威克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到加羅林群島 架起一條防線,再往西延伸到新幾內亞 、切斷美國與澳洲的聯繫,就可以囊括東印度群島、馬來亞、泰國、緬甸,屆時,美國就只好乖乖地簽訂和平條約。

戰前,美國一直是日本主要的金屬、及原油的供給者,到了1941年7月,為了遏制日本的擴張,終於進行禁運。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突襲夏威夷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幾天後,德國、及義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首度必須同時雙面作戰;儘管羅斯福總統要求國會授權立即展開大規模擴展軍備,卻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基本上,太平洋戰爭是以海軍為主的戰爭 ,尤其是美國部署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攻擊特遣隊,至於在大西洋,因為有英國艦艇巡弋代勞,美國自己的小型快速護航艦足以對付德國U型潜艇,並不需要海軍扮演攻擊的角色。

在歐洲戰場,戰略必須由美國與英國進行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共同決定,有時候,還必須由羅斯福總統出面跟英國首相邱吉爾親自敲定;相對地在太平洋,美國的兵力遠多於澳洲、及紐西蘭,戰略及作戰計畫一言九鼎,反倒是海軍與陸軍自始為了指揮、轄區、以及資源互別苗頭,直到麥克阿瑟在戰爭末期出任盟軍總司令才塵埃落地。

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分為兩個地區指揮部:海軍上將尼米茲負責太平洋地區,下轄北太平洋、中太平洋、及南太平洋三個指揮部,尼米茲親領中太平洋指揮部;麥克阿瑟則負責西南太平洋地區。歐洲戰場以地面部隊為主力,動用大軍挺進敵人的核心,而太平洋戰爭則以海空軍為重心,採取跳島的方式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特別是在中太平洋,由於日軍幾乎誓死不降,雙方展開殊死戰,傷亡相當慘重;相較之下,麥克阿瑟的主戰場是新幾內亞、及菲律賓的陸地,可以攻其不備。

日本在太平洋的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日軍在一開頭的半年勢如破竹,第二年以航空母艦攻取中、南太平洋,到最後則被迫回頭採取守勢;為了對抗日本的攻勢,美國海軍主張越過中太平洋,直接與對方的艦隊對決,陸軍則認為終究無法守住菲律賓,建議不如退回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馬防線。其實,日本在1940年9月已經進軍法屬中南半島,在1941年12月突襲夏威夷珍珠之際,同步攻擊香港、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馬來亞,到了1942年3月又佔領緬甸、及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帝國版圖大致成形;由於美軍太平洋艦隊重創、小規模的亞洲艦隊無力跟日軍較量,菲律賓在1942年5月失守,麥克阿瑟奉命轉進澳洲。

到了1942年春天,日軍窘態漸露,美軍則漸入佳境,除了戰機可以從航空母艦飛到東京上空打游擊示威,先在珊瑚海海戰擋下日軍繼續南進、又在中途島海戰大敗對手,美國信心大增,終於展開小型反攻;到了7月,美軍放棄戰前的作戰計畫,也就是由夏威夷經由菲律賓直攻日本,訓令尼米茲率領海軍陸戰隊與陸軍打所羅門群島、麥克阿瑟帶著陸軍與澳洲聯手攻新幾內亞,雙管齊下、分進合擊。

由於日本陸軍主要部署在中國,盟軍的戰略在卡薩布蘭卡會議(1943/1/14-24)改弦更張,寄望中國能從背面牽制日軍 ,而美軍的任務則是從前面控制南海、伺機在中國東岸取得機場及港口,一來可以阻擋日本南向的航線,二來可以建立航空基地派機轟炸日本本土;然而,美軍估計自己會比友軍提早反攻到中國沿海去會合,開羅會議(1943/11/23-26)因此決議,現階段性還是委由美軍兩路正面進擊,經由太平洋攻到呂宋-台灣-廈門的戰略三角:尼米茲率領航空母艦、陸戰隊、及陸軍,以跳島作戰穿過中太平洋,經由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帛琉、到菲律賓或是台灣,而麥克阿瑟則領軍穿越新幾內亞北部的叢林、打回菲律賓南部,見機行事。

到了1944年11月,日本的航空母艦幾乎完全被殲滅,而東京也在B-29轟炸機的3,000浬航程內,美國第十二航空隊開始轟炸日本的本土 。尼米茲與麥克阿瑟在1945年7月分頭取下沖繩、及菲律賓,參謀長聯席會議原本訓令兩軍相繼在1945年11月、以及1946年3月攻取九州與東京 ,由於1945年8月6、9日在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日本提早在8月15日投降,登陸本土的作戰就免了。




作者簡介

施正鋒教授
學歷:美國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博士、美國Iowa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碩士、台灣大學農業系學士
現職: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政治學(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學)
文章轉載自 https://www.facebook.com/cfshih2012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