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春吉
本篇新聞報導內容: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15335
壹、差異、予盾、對立之妥善解決
按在「自然法則與中國民主化進程 No.2~中國內部差異、予盾、對立之妥善解決」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261 一文提及:「
壹、自然法則與中國民主化進程 No.1~知因果了因果、知因果塑因果及中華民國昌盛之外,妥善解決台海危機的第四條思路 (中國民主化進程) (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2046)
按目前全世界,初分為民主與集權等兩大政營,並對抗著。
而之所於有此兩大政營,無非是「囚游自然法則(主要內涵為囚困之下尚有一絲生機)」「利導自然法則(主要內涵為利益導向、利益衡量)」「反一自然法則(此自然法則,與以「統一、平等、平衡及調節」為主要內涵之守一自然法則是相背離的,而其主要内涵為「裂解、傾斜及窒礙」,故日反一自然法則)及「多元自然法則(主要內涵為尊重包容多元、滿足多元需求)」等自然法則牽引所致。
因為這些自然法則之牽引,人類之間有了「予盾」「對立」及「差異」;而這些予盾、對立及差異,為某些人所善用或利用,而有了「民主政治」及「集權統治」。
其中,「兩者間之相互消長」或「一者之興或滅」或「兩者均興或滅」,均由「宇宙天枰」或在其下,去做取捨。
而所謂宇宙天枰,乃在宇宙脈絡下,以自然法則去衡量萬事萬物,並做取捨。
貳、民調僅1%中國人願直接開戰,學者:形同認同台灣實質獨立~中國內部差異、予盾及對立之妥善解決
根據2023年5月21日之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8648,南華早報報導,近期公佈的一份民調顯示,中國民眾對於武統台灣態度不一,多數支持透過各樣脅迫手段統一台灣,只有1%希望直接開戰。另有將近25%表示願意接受雙方不同的政治體制,「統一不一定是最終結局」。該民調學者說,「基本上這相當於認同台灣實質獨立」。
報導說,這份民調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遙(Adam Y. Liu)與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副教授李曉雋共同進行,15日發表於期刊《當代中國》(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民調作者指出,即使獨裁政權領導人不是透過選舉取得執政,但仍有動機確保其政策與主流民意相符,以避免內部衝突,「這對民族主義作為政權合法性關鍵支柱的中國尤其如此,特別是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議題」。然而,分析家也說,當局可能使用「精密複雜的手段」塑造輿論,平息更極端的聲音。
這項對1824人進行的調查中,有55%支持「發動統一戰爭,整個拿回台灣」,有3分之1表示反對,其他表示不確定。
雖有55%支持發動全面戰爭,但只有1%支持最極端選項,亦即不先嘗試其他選項直接開戰。其他旨在脅迫台灣同意統一的選項則贏得多數支持,當中包括,「在台灣外圍發動有限度的軍事行動」(58%)、「使用經濟制裁」(57%) 以及「維持現狀,以加強經濟與軍事實力」,直至統一(55%)。
報導說,鑑於該議題極度敏感,有約22%同意兩岸維持各自政治體制,「統一不一定是最終結局」,令人訝異。相較之下,71%認為這令人無法接受。
由於該議題在中國的政治禁忌,作者說,調查結果「基本上相當於認同台灣實質獨立;我們避免使用該語詞,以確保在中國該調查的可行性,並避免引發社會期待偏差(因顧慮普遍標準而以不實意願代替真正看法)」。
他們說,「無論如何,這份調查結果挑戰了主流論述,亦即收復台灣幾乎是每個中國人的集體意志」。
該調查是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以線上選擇加入小組(opt-in panel)方式進行,此方式較代表網路用戶觀點。統計抽樣用來確保該小組的人口組成結構反映官方數據,不過參與者教育水準較高,因多數具有大專程度。
該民調公佈的時機正值台海緊張日益成為美中激烈角力的關鍵議題之際。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遙說,中國政府對台灣的措辭比胡、江時代更強硬,不過近期跡象顯示,包括中共第4號人物王滬寧近期演說強調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顯示北京試圖改變鷹派論調。「北京不應覺得必須對台北採取更強硬立場,因為較溫和的政策選項在中國民眾看來,也是可以接受的。」。
就此,本文認為,本新聞報導內所言,中國人民對統一台灣之差異態度或不同意見,也是因「囚游自然法則」「多元自然法則」「利導自然法則」及「反一自然法則」等之牽引下所致;而為避免此種差異態度或不同意見,進化為「予盾」及「對立」,進而產生中國內部之實際衝突及分化,中國確實須以守一自然法則及其主要內涵「平衡」「調節」、洦汘自然法則及其主要內涵「適當的量與質」「滋養」,去滋養、調節、平衡「人民與人民」及「人民與中南海政權」間的弦或關係,維繫其間長遠緊密的弦或關係,而非「逕以武力」去解決其間的差異、予盾或對立(以武力解決者,例如六四天安門事件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5%AD%E5%9B%9B%E4%BA%8B%E4%BB%B6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9%E5%AE%89%E9%96%80%E4%BA%8B%E4%BB%B634%E9%80%B1%E5%B9%B4-6-4%E7%B4%80%E5%BF%B5%E6%99%9A%E6%9C%83%E7%B1%B2%E5%8A%9B%E6%8A%97%E4%B8%AD%E5%9C%8B%E6%A5%B5%E6%AC%8A-050137528.html 等;以非武力解決者,例如白紙運動;此次運動後,大陸是否對大陸抗議民眾事後清算,仍須各國多關注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F%8D%E5%B0%8D%E5%8B%95%E6%85%8B%E6%B8%85%E9%9B%B6%E6%94%BF%E7%AD%96%E9%81%8B%E5%8B%95、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211290024/ 等)。
台海危機也是;大陸(中共)如認為「台灣也是中國之一部分」,那更是如此,應以守一自然法則、洦汘自然法則及非武力方式,去「妥善解決台海危機」才是。」。
貳、華人民主共榮
又在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60~從「守護國家」「中華民國昌盛」「數位國家」「循環經濟」「綠能經濟」到「大陸綠能再突破」「華人民主共榮」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600 一文中提及:「
壹、數位+專美+多語三合一人才
就此,在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No.40~從「守護台灣」「中華民國昌盛」「數位國家」「數位+專業+多語三合一人才」到「數位能力與語言能力鑑定,及學習與思辯」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1629 一文提及:「
壹、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No.29~從「守護台灣」「中華民國昌盛」「數位國家」到「國家語言發展」(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9925)
按從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27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9232 等文觀之,使「中華民國昌盛(即經濟上強大且軍事上達到一定的程度)」,乃除「知因果了因果」及「知因果塑因果」等外,守護台灣,同時確保「台灣民主、自由與人權」「台灣2300萬人生命」及「台灣獨特的制度、文化與歷史傳承」等三項目標之一種思路。
而欲使「中華民國」昌盛,得從下列諸面向思考:
一、數位國家:主要為塾高大多數台灣人的「數位+專業+語言」三合一之人才水準、資訊普及率及完善資訊之基礎建設等諸面向。
二、綠能經濟:主要在使台灣、地球環境永續,不缺工業、民生等用電 (註一)。
三、台灣科技島等其他面向。
是行政院院會固於今(27日)通過「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文化部表示,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將作為我國國家語言專業性組織,發揮研究、調查、保存、推廣、發展及資源整合等功能,同時將配合相關國家語言政策及推動策略,與其他專責機關合作,以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優先推動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的傳承、復振與發展的目標;文化部並說明「行政院2022 年核定文化部、原民會、客委會及教育部共同研提的「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預計以5年321億元預算,全面投入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復振。……考量社會各界共識及各相關部會實際業務需求,認為應儘速推動設立國家語言專業組織,以強化國家語言研究與資源整合的能量,落實語言的保存與發展。因此提出「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條文包含中心業務範圍、經費來源、組織運作方式、監督機制等共32條。……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政府應辦理國家語言的普查、定期調查、國家語言資料庫、語言跨域研究及應用等專業性業務。經評估相關業務具高度公共性,且長期以來國家語言語料、史料散佚各政府機關及學術單位,因此,設立行政法人性質的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除有利進用專業人力提升研究量能,亦能展現社會公信力,有助於向各界徵集語言與語音語料,確保我國多元語言保存的多樣性及完整性。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83495」。
惟其僅於「國家語言研究」此部分,尚著重於「多元語言」面向,至於「國家語言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註二),則有「僅著重於英語」之傾向,對於「數位國家」中,有關「數位+專業+語言」三合一人才素質之全面提升,恐非有利,蓋中華民國如欲以「數位國家」搭配「其他諸面向」昌盛之,則台灣人民,除須有數位基礎及專業能力外,也須有多種語言之基礎,即每個台灣人至少須具備一種以上外國語言,讀、聽、說、寫之基本能力,而且須發展各種多國語言之人力,以達到滿足未來服務各國之可能,而非僅侷限於培育及發展英語或一兩項語言而巳。
貳、三合一人才 (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39一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1473)
而從下列新聞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7141894、https://tw.stock.yahoo.com/news/2050%E6%B7%A8%E9%9B%B6%E7%A2%B3%E6%8E%92%E3%80%8C%E5%8F%B0%E9%9B%BB%E5%81%9A%E5%A5%BD%E5%B0%B1%E6%88%90%E5%8A%9F%E3%80%8D%EF%BC%81%E5%B8%82%E5%A0%B4%E6%80%A5%E7%BC%BA%E4%BA%BA%E6%89%8D-%E6%B3%95%E5%95%86%E5%AD%B8%E7%94%9F%E6%A9%9F%E6%9C%83%E4%BE%86%E4%BA%86-004825408.html、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6647229、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3300284.aspx 等得知,不論是「綠能經濟中的風力發電」或「循環經濟中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或「國防工業或科技島或小型SMR核能工業或核融合發電等之發展」,均需各產業之專業人才,而且台灣五缺中,也列有缺人才此項(註三),故培育這些專業人才至為重要,加上,台灣礦產缺乏,無法以礦業為基,使「中華民國昌盛、台灣繁榮」,而且再也沒有低廉價勞動成本及土地之紅利,使經濟再起飛,爰只有大量培育「數位+專業+多語」三合一人才,使台灣未來人才的量與質全面提升,滿足台灣自己二十年內之人才需求,並提供予全世界各國,創造另一種經濟奇蹟,及提高我國就業機會與國民薪資。
參、數位能力與語言能力鑑定制度,及學習與思辯
前揭「數位+專業+多語」三合一人才,在數位能力及多語言能力之要求上,並非要求每一位人才,使數位能力及多語言能力達到專業之程度,而是使其具有「一般普通」的基本能力(本新聞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E9%97%9C%E9%8D%B5%E6%98%AF%E4%BA%BA%E6%89%8D-%E6%96%B0%E5%8C%97%E9%96%8B%E8%AA%B2%E6%8F%AA%E9%9D%92%E5%B9%B4%E5%AD%B8%E9%83%BD%E6%9B%B4%E7%9F%A5%E8%83%BD-141611072.html 內所言都更人才,應指都更專業人才);而如何知悉數位能力及多語言能力達到該程度,則有賴國家建立完善之「數位能力與多語言能力鑑定制度(含鑑定項目、標準、計分及其他各國鑑定之認定等等)」。
至於育才之方向,恐須培養其自主學習及理性思辯為主;蓋「唯有終身自主學習,才能一直往前邁進,唯有理性思辯,才得在困境中,理性尋找出一條出路」。」。
貳、學界直指:英語、本土語難共存 (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48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2586 一文)
根據2023年5月16日之報載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167335, 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廖咸浩等學界日前發起連署,指雙語政策違背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多語台灣精神,應暫停雙語政策,落實「多語台灣,英語友善」,學界認為依現制英語難和國家語言中固有的本土語共存、共榮。
就此,基於前揭文(請參閱本灭壹部分)之看法及建議,筆者仍支持台灣應培育「數位+專業+多語」三合一人才,並建構「數位能力與多語能力鑑定制度」及「培養學生與人民,終身自主學習及理性思辯」。
參、從「AI學習」「AI排碳」「Al元宇宙」到「AI監管」(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51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2818)
AI(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目前已應用於非常多的領域(註四),而隨著「此次肺炎疫情影響下所生遠端或在家工作的增多,且疫後也有三成公司或企業左右仍維持此種工作形態(例如只要每週一日或二日到公司上班)」及「淨零排放的勢在必行」,Al的應用,更延伸至AI排碳及元宇宙等領域 https://view.ctee.com.tw/technology/43683.html。
但以AI人工智慧產業為基礎之台灣科技島,雖得與「數位國家、綠能經濟、循環經濟等面向」,一起使「中華民國昌盛、台灣繁榮」(註五),而且「利用AI人工智慧去學習,也是前揭三合一人才中數位能力之一部分,台灣及台灣人民也有必要面對此問題及其所生的法律風險 htt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230515001497-260405」,惟AI目前所形成之社會風險(例如一些人因AI沒有了工作、Al詐騙、AI深偽等;至於機器人或超腦有自我意識所形成之問題,目前仍尚屬科幻小說之領域)也不少 https://vincent-wschen.medium.com/%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7%A0%94%E7%A9%B6%E7%9A%84%E8%AD%B0%E9%A1%8C-81269da944c3、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05130,爰歐盟及美國等,也紛紛啟動Al監管機制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159698、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172533、https://technews.tw/2023/05/12/ai-regulatory-measures/;就此,我國各級政府機關及各企業又應如何因應 (企業因應,或得請參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135662;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在2019年提出相關報告 https://www.ndc.gov.tw/nc_1871_31998)?目前因應的如何?
肆、強化我國STEM領域人才,龔明鑫:分三層次進行 (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53一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007)
根據2023年5月19日之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6419,隨著AI等新興數位技術發展,帶動產業數位轉型,資通訊及科技等專業人才成為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節目專訪時表示,台灣產業發展到了國際化的階段,不單指全球布局供應鏈重組這個部分,現在有很多的外資外商,包括能源或等等的一些情況,或者是研發中心都到台灣。
依據「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2022年8月底我國工業及服務業專業人才短缺數4萬個,其中約有66%即為STEM領域 ,STEM相關專業人才短缺,將不利產業升級轉型。
龔明鑫說明,數位轉型的部分,或者是我們常常提到STEM的部分,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數學)這幾類的人才,就是廣義理工人才的部分,需要更進一步的強化,最終希望數位人才可以順利跟企業界接軌。
他進一步指出,首先會在高教裡面成立半導體學院,重點領域的產學合作實驗計畫,這些半導體學院的經費來源不是來自教育部的經費,而是企業界捐一半、國發基金捐一半。目前大概是9個學校,有10個學院,就有類似的半導體學院,還有一些循環經濟產業的學院,以及國際金融的學院,可以提供比較好的薪酬聘請國際最好的師資,也可以聽到國際級大師的講課,有助未來接軌業界。
第二個是比較稍微中階的部分,科技大學和一些區域人才培訓中心,就是在地的學校,跟企業來做一些合作,在台灣大概有10個學校,然後在一個區域裡面做聯合的培訓中心,課程和訓練可以跟企業接軌合作。第3個是,勞動部在職業訓練時,如何跟企業界未來的需求做更好的連結。
龔明鑫表示,希望透過不同的層次,來加強我國理工、STEM的人才。
就此,本文認為,在「STEM專業人才之培育」「循環經濟學院、半導體學院、國際金融學院之設立」「培訓中心之課程與訓練,與企業接軌合作」及「努動部職業訓練,與企業未來的需求做結合」等四方向,如得實現,確實對於台灣五缺中有關缺人才之補足,有所助益,但在專業人才培育部分,除培育「其一般數位能力與多語能力具一定的基礎」及「須有終身自主學習與理性思辯之能力」外,核融合、綠能、Al及其他具有可期性或潛能之產業,單獨或綜合成立「學院」(當然不須重複叠床架屋),也須思考。
至於育才之外,招才與留才部分,本新聞報導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6436 內,國發會主委所言,對延攬及僱用法進行修法,「適度」放寬,提供税務優惠、就業金卡與獎勵金、縮短永居年限等,藉以留才及招才,原則上是贊同的;但須注意的是,這些留才及招才措施,須適度,而且須通過法律保留原則及平等原則之檢視,及符合國民情感。
伍、玩的教育與終身自主學習、理性思辨 (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250)
根據2023年5月20日之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07845,用玩耍支持學習!人本教育基金會與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研究中心(Project Zero)」今日合辦「玩的教育學」(PoP)」教學工作坊2.0,PoP研究計畫總監Ben Mardell說,PoP的目的是把更多玩心帶到教育現場,研究證據顯示「玩有助於學習」,並提供6大原則,讓「玩」支持學習,與台灣的合作中,不但產生了不同於其他各國的獨特指標,更在教師研究的過程中,看見了民主的實踐。
「零點計畫研究中心(Project Zero)」是一個附屬於哈佛的研究團隊,幾年來一直在研究「玩的教育學(Pedagogy of Play,簡稱PoP)」。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表示,機緣湊巧,他們沒有去中國,來和森小與數想合作,當PoP團隊來接觸森林小學時,他強烈推薦他們也去一般學校,工作坊是跟大家報告PoP團隊進入一般學校的成果,也強調「你要認識一個東西,最好的方式是分辨它不是什麼」,替大家從反面入手,建立起「玩的教育學」是什麼的想像。
「玩的教育學(PoP)」教學工作坊2.0邀請來自全國7縣市、18位體制內國中小老師及一位校長,發表語文、數學、生態教學實例。
PoP研究計畫的教育工作專業研究員劉奕欣(Yvonne Liu-Constant)跨海連線分享,半年內她與台灣的教師們如何創建自己學校的「玩的學習」指標,這也是全球首次試驗,成果令她驚嘆。今年台灣教師提出的指標圖形,令她聯想到瑞吉歐學派的創辦人所說的「學習不是怎樣教小孩,而是建立一個情況讓孩子願意主動學習。」
台南市光榮實驗小學老師周長誼帶來「魔法哥哥」教案,從「哪裡覺得怪怪的?」帶孩子進入情境,順著小孩的質疑、挑戰課本內容,讓小孩對課文有感覺,產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高雄縣永芳國小老師彭惠鈺帶孩子讀課本的「溪谷間的野鳥」,學生「沒什麼感覺」,她進一步帶孩子探索原因,並在越來越多疑點被發掘後,再讓學生回頭讀原文,學生驚呼「原文比較好看。」老師周長誼回應表示,這堂課讓孩子發現文字精準的重要性、以及不要為了修辭而修辭,還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而這正是面對假新聞最需要的素養。
來自公立學校的教師們與哈佛團隊、森小老師經過一個學期合作,透過觀察和採訪學生而反思教學,並參與研究小組共同分析後創建3個指標:究竟(追根究柢)、投入(當下狀態)、進化(內化升級),盼提供給更多教育工作者,讓「玩的教育」在更多學校發展。
就此,本文認為,玩的教育學,乃透過玩耍,協助學生學習,其立意良善,如有其「實效」,且「得因地制宜」並「隨著國小、國中、高中及大學等各級教育之不同,得適當調整」,達到培育「學生得終身自主學習、理性思辨」之目的,則推展至全台灣,本文是贊同。
陸、低軌道衛星經濟及其專業人才之培育 (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316)
按有關低軌道衛星經濟及其專業人才之培育,從下列新聞報導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0%B6%E4%BD%8E%E8%BB%8C%E8%A1%9B%E6%98%9F%E5%95%86%E6%A9%9F-%E5%9C%8B%E7%A7%91%E6%9C%83%E6%98%8E%E5%B9%B4%E5%95%9F%E5%8B%95%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8%A8%88%E7%95%AB-071458780.html、https://news.tvbs.com.tw/tech/1953253、https://www.inside.com.tw/feature/spacetalent/29214-spacetalent-onepic、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vXz0w9m 等綜合觀之,低軌道衛星經濟台灣已很重視,並已著手於「其專業人才之培育」,值得欣見。
而低軌道衛星經濟,雖無「如同數位國家、綠能經濟及循環經濟,於解決台灣五缺間之重要性」,但與「Al經濟、氫經濟、核融合經濟、國防工業及其他具可期性或潛能之產業或所形成的經濟」一樣,仍得與「數位國家、綠能經濟」為主,一起搭配「循環經濟、Al經濟、氫經濟、核融合經濟、國防工業」等(註六),使中華民國昌盛、台灣繁榮。
柒、雙語教學與學生的多語學習選擇權 (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576)
按自「從後世代權、受教育權,看課綱及教科書中的轉型正義」https://www.lawtw.com/archives/478468 等文可知,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3條所明定「受教育權」之內涵中,不論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均要求須具有「可提供性」「可獲取性」「可接受性」及「可調適性」;而所謂可接受性,乃指教育的形式和實質內容,包括課程和教學方法,必須得到學生的接受(例如適切、文化上合適),而且在適當的情況下,也應該得到學生家長的接受;至於可調適性,指的是教育必須靈活,能夠針對變動中的社會和社區的需求而進行調適,使其符合各種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的學生需求。
又依兩公約施行法第4條之規定,各級政府機關須尊重、保護及積極實現「人民之受教育權及其內涵」。
而目前,正在台灣推行的雙語教育,即適用於初等及中等教育,就須「學生可接受,且符合學生的需求(此可導出學生在多語學習上,具有選擇的權利,本文謂為多語學習選擇權)」,然從目前實際情況看來,「獨專雙語」已剝奪學生的「多語學習選擇權」,而且目前或未來,除「英語」之外,仍有「西班牙」「日語」「越語」「柬語」「簡體字」及「韓語」等其他語言之實際需求,爰本文認為目前的雙語教學及政策,除與前揭數位+專業+多語三合一人才之培育相背離外,也剝奪了學生的「多語學習選擇權」,並違反了尊重及積極實現「人民受教育權及其內涵」之法定義務,實有必要,依兩公約施行法第8條等相關規定檢討改進之。
捌、從「大陸綠能有突破」到「華人民主共榮」
按綠能經濟(註七),乃「解決台灣五缺中缺電」「達到台灣能源轉型與能源自主之目標」及「使中華民國昌盛、台灣繁榮」,不可或缺且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在妥善解決台海危機之思路上,除「知因果了因果」「知因果塑因果」「中華民國昌盛、台灣繁榮」「中國民主化進程」及「綜合善用與適當結合各自然法則」等五條思路(註八)外,其實,尚有「華人民主共榮」此思路。
所謂「華人民主共榮」,乃指所有華人(含大陸、台灣及在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民主、自由及人權之下,得「實際(不是僅於憲法形式上的)」享有「言論自由」「表意自由」「政治參與權」「通訊自由」等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及各國際公約所明定之權利與自由,並在經濟上達到非常強大且軍事上達到一定的程度而言。
此,是可達成的,只要綜合善用與適當結合各自然法則即可;而且如此也有必要,蓋「兩岸因戰爭而耗損,並非良策,而且尚有更大的危機,等著華人及全人類,實没必要再耗損了」。
爰大陸綠能發展再突破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23002154-260409,就「華人民主共榮」之角度來看,也是值得欣見的。」。
參、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卸任前說「中國如果能自由化,將蘊藏著極大潛力」
另本新聞報導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15335 內,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所言「中國如果能自由化,將蘊藏著極大潛力」,似也呼應了「中國民主化後,華人民主共榮此境」。
肆、中國民主化與華人民主共榮
即如果中國不只是在「經濟上自由化」,更在「全面民主化」之後,又得「以非武力方式妥善解決台海危機,避免台海戰爭,所造成的兩岸不必要之耗損」,則「所有華人」在「民主下」,自得尋得「共榮」之道。
爰「中國民主化」與「華人民主共榮」此兩問題,均值得「中南海及大陸人民」「台灣及台灣人民」及「其他世界各地之華人」思考之。
[註解]
註一:綠能經濟之相關說明,請參閱「守護台灣」「中華民國昌盛」到「綠能經濟」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9679 等文;其他如循環經濟、氫經濟、綠能經濟等,更多的相關說明,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第一册 (免費電子書) https://readmoo.com/book/210272862000101。
註二:有關國家語言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之相關意見,請參閱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05287 等文。至於相關新聞報導,請參閱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33905/amp等。
註三:台灣五缺之克服策略,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33 (本文柒部分)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0612 等文。
註四:AI農業,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50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2749 一文。
註五: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50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2749 等文。
註六: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第一册 (免費電子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75580290208961/permalink/893897845043866/?mibextid=Nif5oz、https://readmoo.com/book/210272862000101 及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48~No.57。
註七:同註一。
註八:同註六,並請參閱自然法則與中國民主化進程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33261 一文。
作者簡介 |
楊春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