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湯展豫
憨山大師:「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矣。」
性體,在凡夫沒有增減,在聖人也沒有增減,只是迷跟悟而已,悟了就妙用,迷了就染用,故我們的佛性因為修行而顯露出來,但就算已顯露出來,本性也同樣沒有增減,然見性,見到了什麼?
第六意識滅(即滅「受想」即回歸當下見性離一切相:無分別·無攀境·無能所)即涅槃,因此第七意識無第六意識所依靠亦同滅,隨即藏識(第八意識)自性本自涅槃,第六意識因為面對外境才能存在、才能成就第七意識生起存在,第七意識攀執第六意識,又第七意識依第八意識為親因,故第七意識無法單獨獨立存在,而諸識統統必須依第八意識為根本。
是故,見到了自心意識在盯著外相(前五識在攀緣造作),亦同時見到自己意識在追續內相(第六意識在分別·第七意識在執著自心取心),又同時見到自己意識在影現空相(第八意識所生的影像是空無自性、生滅如幻、無明空現、當體即空),故雖然在煩惱身當中,自性實在還是清淨的。
又無明妄動一念而有見·相二分,是故佛法揭示宇宙天地萬物萬法產生的因,非是創世主所創造的因,那一念無明的妄動才是真正的因。所以因迷悟而異,有時處於無明妄動中意亂情迷顛倒妄想而不自知覺,有時處於虛空寂滅中了了分明而覺明歷歷在目,不是悟了見性了就必須應該不離觀見虛空或自然永遠應該住於黑壓壓的虛空中才對,也不是不離觀見虛空或自然永遠住於虛空中這才叫見性,見性了也不是見到了虛空黑壓壓的一片空無,況且黑壓壓的整片虛空不也是有顏色的色相嗎?你要把虛空想像成藍藍的白天光明相也可以啊?但這就是著於色相去了,見性不是著相,見性了是完完全全離於諸相的,見性了是每每都能回歸當下不生不滅的性體,虛空只是用來形容回歸當下不生不滅的性體狀態,並非住於觀見虛空中就叫做是見性的狀態,況且虛空並非是性體,不管是在意亂情迷的惑亂裡面、或是在了了分明的空寂裡面,這些狀態統統還是落入了相裡面去,性體哪有住與離?來與去?在與不在?能與所?有與空?染與淨?迷與悟?黑與明?見與不見?有入與無入?並非心不動不起心動念、或心不妄不惑亂糾結而以此作為見性開悟的狀態依據,而是每每當即回歸當下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凡所有相皆統統放下完全沒有分別執著,外如內如涅槃皆即。
「八風吹不動」
八識眾不被無明業風吹動(八司統領眾)
五識不攀塵緣即無相顯作(不應妄假受)
六識不妄思想即無念分別(不以心生心)
七識無相無念即無執住著(不自心取心)
八圓智觀七無相無念無住(八識性清淨)
八識空無明空皆妄相假受(當體即空寂)
又復計著生識即識心分別執著妄想生心自心取心,但對開悟見性者而言,識無好壞亦無垢淨,見性開悟者亦當然有識,但了識不可得即見識性,識之體為性,眾生只因識隨無明妄動故有妄識之生生滅滅,亦即隨妄動妄執妄用就是識,不隨妄動妄執妄用就是識性依體起之大用;不隨無明妄動不計著生識如如不動的當下即是本性,見性非離開識,離開識則無本性可得,若有離開則有去來即非見性,佛法之不二法門,識性本為一體故曰攝受歸體,為破對其在識上的執著故方便說妄識無體無處非處,但一旦開悟當下即是識性,這時見性用的識就是性了;若分別識歸識,性歸性,以為識與性有二相分別即是外道,或欲除妄識而欲還歸於性,其能除所除即著能所即有生滅,又其欲除滅之念亦是生滅法,有能所有生滅非見性,識空無自性又如何除之?是故識的體性就是空就是本性,開悟見性就是依識性而起妙用。
「無所用」
相上著相皆空性虛妄
我執法執無常無實體
二元對立兩邊非不二
法有為不立無為不無
識變幻現生滅畢竟空
起識能所頭上復安頭
如如照見空如最勝義
不動不離不解不破除
不無不變不應不對治
行深慧照空寂無葛藤
無所遁形悉消聲匿跡
空空如也悉無來無去
般若智慧空寂無所用
行深不照亦不意不念
自性體空不應不間斷
如不動不懷疑不夾雜
作者簡介 |
畢業於日本「横濱商科大學(横浜商科大学)」 臺灣台北人,旅日作家 ,目前定居於台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