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淨念相繼的佛號為用,帶領我們方便入三昧進而達到一心不亂】

張貼於 求生淨土, 湯展豫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湯展豫

把眼前所看到的景象都有把自己擺放到景象裏面去的習氣,這就會使自己常常陷入到眼前景象的情境裡面去,也就是說對所遇到的一切種種人事物都已習慣把自己放在當中而在內心自取分別執著。念佛就是藉這句清淨佛號提醒自己是修清淨行,心用在於淨念,對身外不把自身摻染於塵境喧囂中,對身內也不把自心染著於意識妄想中,以一句佛號心專用於淨念,心不攀外用自不造作不與人牽扯,心不執取分別不妄用於煩惱,則身心無有染著自能跳脫內外繫縛而內外清淨脫離一切外塵相內識相。

譬如看到一個人就馬上會去打量這個人的高矮胖瘦美醜,這一打量就把自己放在這個情境裏面去分別比較了,若自己處於優越就馬上生歡喜心或傲慢心,若自己處於劣勢就馬上生瞋恨心或自卑心,念佛是心的淨用,是使用心的無為不分別的智慧使自己清淨,念佛就是保持正念以不至使冒出打量別人的念頭所左右覆蓋了心的智慧,專注念佛導正念頭不染著六塵情境,跳脫出境相外自不受內在意識相的影響而分別比較,如此淨念相繼使念頭無染清澈時,自見心本不為外境所動,了知清淨無為即道法自然對境不分別比較即是心生顯現智慧。

又譬如看到一件事情就馬上用自己的觀念去認知解讀,這一有任何想法也就把自己扯進這個情境裡面去分別善惡好壞是非對錯了,與自己觀點有抵觸的就隨口批評,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就偏執護短,所以許多事都是人自己想的,想太多就變成煩惱是因為執著主觀上的分別容易產生三毒使情緒起伏不定以致心行不善、身行不正造業自受,念佛清淨不染於主觀分別就是將意念定心於佛號上不思好壞善惡是非便自處中道則其見自善離於三毒而其心行中正、身行自正則不落批評去顛倒造作。

或譬如看到一個物體就習慣去計量分別其價值功用,一計量就把自己推入慾望的情境裏面妄想滿足自己物慾的同時也盤算如何與人爭奪佔為己有,純淨念佛就是心無貪著不去計度分別,就是只起了一個計度不管有無住著皆是妄求,意念集中念佛就不去意想貪念也就不妄求私慾,慾望淡了自不與人處處爭奪也就不需要時時盤算,這樣的生活減少了計量分別自然離於貪著的情境便不再自尋煩惱,其實慾望非煩惱的本身,住著慾望的本身會生起煩惱,但慾望的煩惱也能讓我們體悟到平淡寧靜,因此心要清淨、精神要輕鬆,還是念佛回歸純淨最好,也就是說體悟到念佛的純淨意念在不住著慾望的時候那種自在無礙的境界是沒有煩惱的,慾望就會在純淨念佛的意念中不需壓抑也能輕鬆自然的做到放下而同時體會到心裡面平淡寧靜的喜悅。

其實一切景象、一切人事物的本身並沒有來誘惑你去做什麼,也沒有說要你來將自己擺放在任何情境裏面,更沒有叫你來分別執著它們,因為一切景象境界本身並沒有執著,是你自己內心產生了執著,偏偏就是自己一看到什麼心裏面就產出了種種分別而執著不放,有比較優劣上的分別衍生出貪瞋癡慢疑的執著心、有認知上的分別被狹隘的文字名相框架住卻不自知的在觀念上執著、有計量價值上的分別為了一己之私用盡各種手段來滿足慾望上的執著,念佛就是內觀於心生的淨念用來覺醒自心不要攀緣外境不隨分別落入情境著染以離於一切色相境界。

有分別執著是因為你自己心中設立批判評論的主觀意識以此感觀對外表的高矮胖瘦美醜產生愛憎感受才會在自心立見貪戀或敵對所投射的妄相,其妄雖幻影空相卻自心對生分別執著又反過來卡住自心派生貪瞋癡慢疑種種雜念煩惱故,一切都是自心取心的妄想,主觀意識一立知見隨生妄念分別執著,一切念想的色相皆識變投射的幻化影像,念佛由心生念而不以主觀意識為色受念想即不立見評論便不取分別執著的妄心,淨念相繼即妄心息滅,雖妄念生滅反覆但心不自取則自知幻影而不立。

有分別執著是因為你自己心中妄立文字名相以此框義二元對立解讀事相以善惡好壞是非對錯為知見,反倒走入極端思維的死胡同其認知使自心擺脫不了對立的二元極端,又無法掙脫反過來卡住自心對生衝突以心鬥心終日惶恐於自心製造的不安,一切都是錯誤知見的妄想以心生心自生對立,衝突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恐慌,然二元知見非本有的對立意識,若自心不陷後天思維生心衝突,而回歸念佛的心內觀其對立前本無他心相鬥,即了未生心前無動的念佛心本來歸一故本來無生何以妄生復加?

有分別執著是因為你自心基於線性思維設立計量標準是妄想,以此衡量物體價值功用機能以及對時間空間的認識概念也是妄想,如果能突破線性思維換成多元性的立體思維重新看這世界一切衡定認識都將顛覆改變,其實線性或多元性的思維終究也是對識心所變現的幻相住著仍不離於妄想分別生心卡住自心妄相產生執著對生貪瞋癡七情六欲的惑妄煩惱,然雖身處思維中的時空,當念佛閉眼入靜之際即已脫離思維的緊箍咒而無心惑妄功計則自解妄想繫縛,即心出離時空的幻相。

究其種種,統統只不過是你自己心裏面先有妄想產生,才會有種種的分別執著,但既使是妄想你卻從來不承認它是妄想,實際上確實這一切都是你自己內心所妄想出來所造作出來的。

換個角度講如果沒有你內心的分別執著亦即你的主觀意識來認同外面的景象境界人事物的客觀環境,那麼這個客觀的環境沒有你在那邊攀緣造作不是就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了嗎?

然客觀的環境也是由緣起而成立存在的,不過緣起的本身也是生生滅滅有有無無猶如幻相的存在,就是包括你自己的人身以及生長的環境都是隨著你累世累劫所造作的因緣如影隨形的業緣果報,但你卻執著有一個自我,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起而生,還硬把這個自我認為是真正的自己,並認為是這個真正的自己在那邊發出思想,就把它當作是一種對於人生意義的思維、是一種為了顧及生活的思慮、是自己在思考過去現在未來以凸顯自己的存在,認為那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其存在也是累劫所造作的因緣如影隨形的業緣果報儲存跟隨在你的意識當中所對等相應變現出來的,本來你修善因得善果,你造惡因就感受惡果,而你卻把眼前所見聞到的原本就是緣起假象的這一切包括自身以及外界環境都認為是真實的,要知道如果沒有你的主觀意識在那邊分別執著,客觀環境的本身也就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價值了,由此可見主觀意識與客觀環境雖然是同時並進存在的,但沒有主觀意識的分別,就不會有執著客觀環境的一切景象境界,因為客觀環境是沒有執著的,它不會叫你過來執著它的,究其因其實執著都是來自你的主觀意識也就是你這顆被妄想圍繞的心,所以越是分別執著,越是被主觀意識及無明層層的封閉以至復加妄想叢生不斷。

既然從以上的角度分析已了解妄想的由來,那麼要用什麼方法是最能夠減少妄想又能夠減輕煩惱呢?

念佛還是最好用又最容易的方法,念佛能使我們的心得到清淨,因為心是心體,念是心的功能業用,一體一用就能以淨念達到淨心的功能,就像念佛就是要淨念相繼,一句佛號念念不捨就是以佛號為功能業用,亦即以念佛達到淨念而作為淨心的功能,令意念不要妄用就是念佛者的清淨用,用依體起用,用攝受歸體,體用無二,返本歸元,無二無別,然有些念佛的人就不知道領悟這個方法,所以有的念佛的人就枉受無明覆蓋使心遭其擺佈而枉受妄念妄用,所以我們要淨心就是要在心體本身下功夫,以淨念相繼的佛號為用,以一句佛號帶領我們方便入三昧進而達到一心不亂,這樣心體就會離開妄念,內心就不會起分別執著,主觀意識就不會黏著客觀的環境而妄想紛飛攀緣造作。

我們以佛號淨念為用依清淨心念佛,則聲聲佛號便能聲聲喚醒我們的清淨佛性,佛號本自清淨如來,聲聲佛號的清淨也薰修我們的心回歸清淨裡面使我們的自性顯明醒覺過來,這時要放下我執就容易多了,因自性清淨自能照見諸相非相本無自性,故能看破一切諸相皆為緣起無常皆為幻化,就不再黏著客觀環境的一切變化而能更專注念佛不去攀緣外境,也因為對一切所觸及的境界視為幻化,故能隨順對所起境界不再掛念,而境界的本身也就對自心起不了影響,然自性本無顯不顯明也無醒不醒覺,心不造作則陰霾散,心歇息當即無心,一邊念佛即淨念以除煩惱障即一邊放下,用以淨念為慧而不取著貪瞋癡諸染為戒,念佛保持清淨心即持戒則心無著染便是斷除一切煩惱即修定,戒定慧本一體卻因染淨動用而陰霾造作起,若念佛心淨即已離染,既無染亦無需思淨故,不思染不思淨即心歇息本無一物而無心則當體即空,心本空何須醒覺?心本無何來顯明?若貪瞋癡為妄動,戒定慧為智用,倘不動則不用,心空本無動用,如是想像念佛的心澄透清澈如虛空無相狀,亦如虛空無邊無際無所不在,雖虛空應念可變現清淨的佛號,但也不排除妄生的煩惱雜染,如虛空的心包容太虛其量周遍法界,縱使萬有諸相顯變於虛空亦不為染淨而有別。

念佛的心念淨用即以佛號為清流沖刷一切固執阻滯、知見膠著,相繼淨念的續用而不續想追想而妄用,不妄用於追續那些自我執著的主觀意識、貪瞋痴慢疑、煩惱雜念、情感慾望的種種妄想,使這股淨水清流相續不斷,使一切鑽牛角尖的妄想如沼澤堵塞化解污泥而自開心結、一切邪知邪見的妄想如成封枯井注入正智泉源而充盈潤澤,如是清淨意念中無住無著無礙的念去,如滔滔江河流向大海之心量洪大無邊,能對一切慈悲柔和而悲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包容一切萬物,亦不為一切萬法所動,了知一切現量皆唯心所造故,觀一切萬有隨其自在而真如妙用無所罣礙。




作者簡介

畢業於日本「横濱商科大學(横浜商科大学)」 臺灣台北人,旅日作家 ,目前定居於台南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