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正鋒教授
在1907年,美國軍方以日本為假想敵提出『橙色計畫 』,海軍主張把所有兵力擺在巴丹半島,全力防止日軍攻取蘇比克灣,至於亞洲分艦隊則轉進到安全的地方,等候大西洋艦隊前來會合;這樣的想定是假設日本有七個月可以肆虐整個太平洋,包括關島、薩摩亞、夏威夷,甚至於巴拿馬運河、以及美國西岸,因此,如果美軍能死守,等到大西洋艦隊經由蘇伊士運河趕到,經過喘息,就可以跟日本艦隊一決生死。
在1913年版的『橙色計畫』,美國把太平洋的防線外圍設定在阿留申群島、夏威夷、以巴拿馬運河,等候大西洋艦隊馳援;老羅斯福總統知道這樣的戰略安排是無可奈何的,因為當時美國擔心德國會入侵加勒比海,所以把大多數的戰艦部署在大西洋。
在一次大戰(1914-18)期間,美國海軍的實力則與日本、及德國伯仲之間,這樣的作戰計畫是悲觀的,也就是假設日軍拿下菲律賓、以及關島之後,會以基斯卡島、中途島、及美屬薩摩亞為前進基地,如果亞洲分艦隊在關島被擋下來,必須等到大西洋艦隊前來夏威夷會合,就可以展開反攻;美國在戰爭初期採取中立 ,威爾遜總統調停無效,終於覺悟到外交不能沒有武力做後盾,決定採取天下無敵的大海軍政策;原本,美國對日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到日軍深入西伯利亞,美國終於證實日本在東亞的擴張野心,不再溫良恭儉讓,決心要一舉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海軍大國,實力要比德國、日本、奧國加起來來強。
在巴黎和會上(1919),日本硬是取得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並獲得德國在太平洋赤道以北屬地的託管,包括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以及馬紹爾群島;因應這樣的擴張,美國重新配置海軍在兩大洋的部署,把19艘戰艦留在大西洋艦隊防禦英國,21艘歸屬太平洋艦隊,如此的攻勢佈局擺明衝著日本而來,日本當然老大不高興;這時候,對美國來說,太平洋至少已經跟大西洋一樣重要了。
在美國所主導的『華盛頓海軍條約』(1922),英國、美國、及日本同意將三國的戰艦比例設為5:5:3,日本擠身世界強權;對於美國來說,終於可以跟英國平起平坐,趁機展開海軍的現代化,尤其是燃料由煤轉換油,除了速度加快、及航程加長,對於太平洋海軍基地的倚賴相對降低,另外則是以試驗的方式發展航空母艦;在1920-30年代,美國與日本互別苗頭,美國艦隊不斷擴張,只有胡佛總統例外,認為美國在亞洲沒有重要的利益,主張構築由阿拉斯加、夏威夷、到巴拿馬的防線,覺得海軍只要能夠守住沿海、防止入侵本土就好,當然會以為日本入侵滿洲事不關己。
羅斯福總統擔任過威爾遜總統的海軍次長,他不止強烈支持海軍的擴張,更宣稱海軍霸權是美國的天命;另外,他也同意海軍的看法,也就是美國西岸的防衛不在太平洋的東岸、而在幾千浬外的西岸,因此主張繼續介入亞洲的事務,包括支持中國對抗日本。在1930年代,美國遭逢經濟大恐慌,戰後的裁軍、以及孤立主義甚囂塵上,袖手旁觀國際事務,因此,當羅斯福在1937年連任總統,日本在7月7日入侵中國,這時候的美國把絕大多數的海軍部署在西岸,在巴拿馬運河兩端有一支小型的特種分遣隊戍守,大西洋沿岸只剩訓練分遣隊,而歐洲分遣隊則是在西班牙爆發內戰後派往撤僑,在菲律賓、及中國只派遣少數的軍艦給亞洲艦隊,基本上是無力約束日本;癥結在於美國不願意同時打兩面戰爭,既然大西洋是優先,重點在加勒比海、及運河的安全,心不在太平洋的防衛,直到德國在年1941年6月全力攻打蘇聯,稍事喘息的美國才調整在遠東消極以待的政策。但為時已晚,日本在1941年底突襲珍珠港,美軍任人宰割。
作者簡介 |
施正鋒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