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發展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施正鋒教授

美國捕鯨船在十八世紀末已經出現在北太平洋,然而,由於爆發南北戰爭(1861-65),政府對於亞洲並不太熱衷。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工業快速生產,國內的上場消費不足,過度生產的物資必須開發新的市場,亞洲提供無限的遐思。內戰結束、進入「鍍金時期 」(Gilded Age),美國已經沒有內憂外患,可以盡情大肆擴張,希望在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大展身手,而海軍更是尋求商業機會、捍衛商人利益的最佳後盾,特別是在亞洲後來居上、要求遠東國家開放通商口岸。等到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 1901-1909)在日俄戰爭(1904-1905)後出面斡旋雙方,美國在東方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十九世紀的美國在太平洋有兩個海軍分艦隊,分別防衛太平洋西岸、以及東岸。太平洋分艦隊成立於1821年,管轄的海域包括美洲西岸的海域、以及夏威夷,任務是保護美國商船的利益 ;東印度分艦隊成立於1835年,轄區東至夏威夷、西抵非洲、南達澳洲、北到白令海,主要負責保護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特別是打擊中國沿海的海盜,後來在1868年併入新成立的亞洲分艦隊(Asiatic Squadron)、終究在1902年升級為亞洲艦隊(Asiatic Fleet, 1902-1907);在1907 年,美國海軍將太平洋分艦隊、及亞洲艦隊合併為太平洋艦隊(Pacific Fleet, 1907-),部署於西岸,沒多久,亞洲艦隊又從太平洋艦隊分出來(1910-42),配置在菲律賓,算是小型的艦隊,也就是第七艦隊(1943-,總部在日本橫須賀港)的前身;目前,太平洋艦隊包含第七艦隊、以及第三艦隊(1943-45, 1973-,總部在聖地牙哥的洛瑪角海軍基地)。

由於加勒比海位於美國的後院,任何風吹草動不免引起美國人的矚目,除了商業利益,更是美國商船通往太平洋必經;如果說,為了美國在遠東的利益必須開鑿巴拿馬運河,太平洋當然更是被視為勢力範圍,海軍的部屬當然不能侷限於地中海,特別是歐洲的貿易已經不多。馬漢相信,一旦運河開通,美國就可以串通兩大洋的貿易航線、大幅擴充海權,比擬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目睹日本建造兩艘一級戰艦,馬漢 在1897年寫信給當時擔任海軍次長的老羅斯福,提醒比較有可能在太平洋受阻,戰爭學院受命研擬對抗日本的作戰計畫。

美國在1898年為了跟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爭霸發動戰爭,海軍准將喬治•杜威(George Dewey, 1898-99)所率領的亞洲分艦隊在馬尼拉灣大敗老舊的西班牙艦隊。進入二十世紀,面對德國、以及日本海軍的成長,美國跟德國早先還兩度為了薩摩亞對峙,海軍的責任防區跨越加勒比海、以及太平洋,漸感吃力。老羅斯福總統一上任就著手剷除英國在中美洲殘餘的勢力,同時加緊運河的開鑿;在1903年,巴拿馬人打算由哥倫比亞獨立,美國政府下令在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軍艦航向巴拿馬,阻止哥倫比亞從中作梗。

一開始,由於美菲戰爭(1899-1902)、及義和團事件(1899-1901)的經驗,海軍打算在西太平洋設置好幾個前進基地,包括天津、舟山群島、三沙灣(福州東北)、及廈門 ,不過,由於歐洲強權、及日本的反對,加上因為加勒比海而分身乏術,終告作罷;表面上的理由是平日可以仰賴民間的加煤設施,至於戰時則煤船跟著艦隊,沒有必要花大錢擴展海軍基地,但真正的理由則是海軍的實力不夠,所謂中國門戶開放、或領土完整,只能喊喊口號;直到日本打敗俄羅斯,美國驚覺不能等閒視之,卻也只能採取緩兵之計 ,坐視日本擴張朝鮮、及南滿,一夜之間發現菲律賓是自己的罩門。




作者簡介

施正鋒教授
學歷:美國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博士、美國Iowa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碩士、台灣大學農業系學士
現職: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政治學(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學)
文章轉載自 https://www.facebook.com/cfshih2012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