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正鋒教授
美國在獨立以後,出於財政考量,國會把所有的軍艦都賣掉;儘管對外貿易快速成長,尤其是將穀物賣到南歐,不過,由於商船不時被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及利比亞)的海盜夾持,不勝其煩,加上法國大革命後與英國翻臉,美國夾在兩國之間左右為難,連在加勒比海也老是被盤查扣押、保費不斷高漲,國會終於同意撥款造艦、並在1798年成立海軍部;歷經與法國的海上衝突(1798-1800)、以及與英國的二次獨立戰爭(1812-15),美國的海軍終於成形,可以周旋於英國、法國、及西班牙等海上強權。
在1815-42年間,美國大致上內外平和,不用捲入歐洲強權的爭霸,萬一有外來的侵犯,主要還是以陸軍、及民兵的抵抗為主,並不期待海軍正面交鋒,主要的任務是對敵國商船進行突擊;當然,美國已經有能力討伐弱國,一旦北非當權者乖乖就範,海軍的例行工作就是保護快速成長的貿易,在多事地區開始設置分艦隊,包括地中海分艦隊(Mediterranean Squadron, 1801-65)、西印度分艦隊(West Indian Squadron, 1822-42)、巴西分艦隊 (Brazil Squadron, 1826-1905)、太平洋分遣艦隊(Pacific Squadron, 1821-1907)、東印度分艦隊、以及國土分艦隊 (Home Squadron, 1838-61) ;艦隊司令不時會周遊列國、陪著大使簽訂條約,行有餘力,兼顧五大洋的探索。
這時候,美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貿易、簽訂條約、以及進行探險,尤其是在1838-42年間遠征太平洋,一方面迎頭趕上英國、以及法國,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援助給在太平洋彼岸工作的美國捕鯨人、貿易商、及傳教士。在Abel P. Upshur擔任海軍部長期間(1841-43),為了防止英國海軍的包圍,美國海軍開始展開現代化,他特別建議在三明治群島建立海軍基地;在1850年代,美國擴張太平洋的呼聲高漲,參議員William H. Seward預測太平洋將會是世界舞台的中心,他建議總統皮爾斯(Franklin Pierce, 1853-57)說:取得世界的貿易就是擁有世界的帝國,也就是太平洋的海洋、島嶼、以及大陸 。
在1842-61年間,美國採取的是防衛性擴張主義,海軍安分守己體會到自己的任務是國家外交的後盾,而政治人物、生意人、捕鯨人、以及科學家也公認海軍做為帝國代理人的角色,決策者並未有發展艦隊的意識。在1865-89年間,美國的外交穩定,加上總統相對於國會是弱勢,國防上採取防衛性戰略,海軍的任務是防衛海岸、防止港口被封鎖、以及打擊敵國貿易,不是像強權一樣要支配公海,死氣沈沈,老百姓認為無關痛癢,格蘭特總統(Ulysses S. Grant , 1869-77)的國務卿菲什(Hamilton Fish, 1869-77)甚至於調侃,海軍沒有必要建造那些「會浮的皇宮」(floating palace);終究,哈里森總統(Benjamin Harrison(1889-93)的海軍部長Benjamin Franklin Tracy一上任就汗顏地指出,美國海軍在世界上排行第12名,次於英、法、俄、德、荷、西、義、土、中、挪、奧,只有三、四流的水準。
回顧,美國正式獨立後的一個世紀,儘管跟法國、以及英國有一些齟齬,大體上跟歐洲國家相安無事,因此相信生意可以取代政治作為國際政治的本質,認為國際貿易有無限的可能,大陸主義(continentalism)決定大戰略採取守勢,商業主義(commercialism)則施展攻勢戰術,相輔相成;在商言商,美國傳統有所謂「生意跟著國旗走」(commerce follows the flag)的說法,意思是說貿易必須以國家武力作後盾,因此,如果說國務院是生意人的代理人,海軍則是美國外交的代理人;既然商業擴展的期待與海軍的任務不謀而合,雙方在歐洲以外地區聯手推動貿易,三不五時拿出國旗耀武揚威、要求開港做生意;平日無事,美國軍艦像警察一樣四海巡邏,不聽話的就出動陸戰隊教訓一番,譬如海軍少將Henry H. Bell(1865-68)率領的東印度分艦隊在1867年率軍遠征處罰(punitive expedition)台灣的「野蠻人」、又把軍艦停泊東京灣要求日本再開放兩個港口。
進入1890年代,在海軍戰爭學院校長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1886-89, 1892-93)等人的推動下,政治人物開始接受海權的觀點,苦盡甘來,美國海軍終於走出海岸防衛隊的黑暗期,等到麥金利總統(William McKinley, 1897-1901)上任,美國已經著手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在麥金利總統任內,美國先是併吞夏威夷、關島、以及菲律賓(1898),再要求中國門戶開放、與德國及英國了瓜分薩摩亞(1899),接著又加入八國聯軍(1900)。這時候,美國在加勒比海、以及亞洲的帝國雛形已現。
作者簡介 |
施正鋒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