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爭前到遠東的美國海軍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施正鋒教授

在1800-40年間,美國總計九次派軍艦前往東方 。進入十九世紀之前,美國的東方貿易逐漸成長,然而,由於跟法國的海上衝突(Quasi-War, 1798-1800)不斷高昇,商船在東印度海域時常遭到法國戰艦擺佈,亞當斯總統(John Adams, 1797-1801)排遣巡防艦國會號(Congress)、及艾塞克斯號(Essex)前往巴達維亞護航,新海軍初試啼聲。在二次獨立戰爭(War of 1812, 1812-15)期間,美國往東方貿易的商船沿途必須閃躲英國海軍的攔截,美國政府在1815年派遣分艦隊前往爪哇。

與英國的戰爭結徹底束後,美國與東方的貿易快速成長 ,為了嚇阻東印度群島的海盜、同時也是從事訓練,美國在1818年再度派遣巡防艦國會號前往東方,經由里約熱內盧、印度洋、巽他海峽,穿越南海,首度有美國軍艦拜訪廣州(1819)、以及馬尼拉(1820)。在1829年,溫賽尼斯號(Vincennes)小帆戰艦由夏威夷開往澳門、走訪馬尼拉,經過巽他海峽、開普敦、聖赫勒拿,在1830年回到紐約,這是美國海軍首度環球一周、也是二度造訪中國。

自從中國皇后號在1784年抵達廣州以來,除了海盜船、或捕鯨船,美國船隻從未跨過虎門,更不用說往北綿延到朝鮮的2,000浬海域;一直到鴉片戰爭(1839-42)爆發,美國決定派遣東印度分艦隊(East India Squadron, 1835-65)前往中國護僑;由於美國維持中立,分艦隊司令 海軍准將Lawrence Kearney(1841-43)為了討好中國,嚴加取締鴉片走私,特別是掛著美國國旗的船隻,也因此獲准破例把旗艦星座號(Constellation)開進黃埔 。英國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1842)後取得五個通商口岸 ,美國總統約泰勒(John Tyler, 1841-45)任命顧盛(Caleb Cushing, 1843-44)為首任駐大清國專員,在三艘戰艦護衛下於1844年跟中國簽訂『望廈條約』,除了租借地,美國基本上取得跟英國一樣的特權,包括領事裁判權。

美國隨後在廈門、福州、以及廈門設置領事館,台灣的四大港(淡水、基隆、打狗、及安平)都受廈門領事館管轄 。在美墨戰爭(1846-48)期間,美國心無旁騖,直到1848年才有軍艦前往遠東;在1840年,美國有60艘商船造訪廣州,到了1849年,由於五口通商,前往廣州、上海、及廈門的美國商船已經高達103艘,僅次於英國 。

東印度分艦隊司令James Biddle(1845-48)在1846年率領戰艦哥倫布號(Columbus)、及溫賽尼斯號來到東京灣,把中文版的『南京條約』、及『望廈條約』交給日本官員,希望能如法炮製,軟硬兼施未果,哥倫布號回國參加美墨戰爭、留下溫賽尼斯號開到中國留守。在1852年,美國總統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 1850-53)決定派遣一支遠征軍前往遠東,希望以武力說服日本簽定條約,海軍准將培里(Matthew C. Perry, 1852-54)被任命為東印度分艦隊司令 ,搶先在法國、及俄羅斯的前面,強迫日本簽訂『神奈川和約』(1853)。

這段期間兵荒馬亂,適逢中國內部陷入太平天國之亂(1851-64)、外部又有英法聯手發動的二次鴉片戰爭(1856-60),維持中立的美國自己也為內戰(1861-65)焦頭爛額,對於亞洲並不太熱衷,東印度分艦隊相繼被召回參戰,留在東方的戰艦實力有限;此時,海軍主要的任務是保護美國在中國、特別是在日本的利益,基本上就是幫忙在排外之際平亂、或是簽訂條約 時扮演圍事打手的角色,多半時間用在中國沿海從事例行的巡弋來嚇阻、或綏靖海盜,對於海軍將領來說沒有戰功可言,蜀中無大將,甚至於一度(1862-64)在中國海域沒有半隻軍艦。




作者簡介

施正鋒教授
學歷:美國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博士、美國Iowa State University政治學系碩士、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學士
現職: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術專長:政治學(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學)
文章轉載自 https://www.facebook.com/cfshih2012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