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正鋒教授
從英國清教徒於十七世紀飄洋過海落腳北美新英格蘭、到十三塊殖民地於1776年宣佈獨立建國,美國原本只是一個大西洋西岸的國家。進入1840年代,美國在「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道德責任下積極擴張領土,往北是英屬北美領地(加拿大)、往南是加勒比海、往西則是太平洋海岸;美國在與英國化解奧勒岡爭議(1846)、及由墨西哥手中取得加州之後(1848),已經沒有陸地邊疆可以開發,因此必須往海外發展,太平洋是一條出路。
早在英國殖民時期,美國人的先人就已經嘗試前往東方,直到英國為了北美洲的地盤對法國發動威廉王之戰(1688-97),既然沒有正常的生意可以作,這些人只好轉為海盜,由大西洋岸出發、沿著赤道前往非洲西岸南下、繞過好望角、駛過印度洋,千里迢迢來到亞洲,帶回各種奇珍異寶在波士頓、紐約、費城等港市販售;由安妮女王戰爭(1702-13)直到美國獨立戰爭(1775-83)爆發之間,東方的奢侈品源源不斷湧入北美,主要是透過英國東印度公司,由廣東經過倫敦轉口引入,特別是中國的瓷器、以及茶葉;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肇端於波士頓傾茶事件(1773),就是不滿東印度公司的壟斷。
在獨立之前,十三殖民地商船最遠抵達西非海岸,主要是用朗姆酒交換奴隸、象牙、以及金粉。獨立戰爭開始,美國成立了一支小型的海軍來封鎖英國的商船,由於擄獲來自東方的戰利品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大陸會議(美國國會的前身)在1777年曾經規劃派遣海軍遠征印度洋,卻是力有未逮。美國在『巴黎條約』(1783)後正式獨立建國,由於西印度群島的貿易受制於英國,美國貿易商必須另謀門徑,紐約及費城的商行迫不及待合資買了一艘商船中國皇后號(Empress of China),滿載花旗參等貨品,在1784年由紐約出發、繞道好望角,在七個月後抵達廣州,載回茶葉、瓷器、以及決明子;此行獲利25%,雖非壯觀、卻也令人滿意,此後,主要的港口對於東方的貿易興致沖沖,許多美國有錢的家族藉此起家。
在1788年,美國首度有船載著皮貨由東岸出發,繞道合恩角、沿著西北海岸、經由三明治群島(夏威夷),在1789年千里迢迢抵達廣州,然後再滿載茶葉經由好望角,1790年回到波士頓,相對地,美國商船首度由中國橫越太平洋是在1789年,由廣州出發回到西北岸;這條成為美國大西洋岸港口的熱門航線,此後五十年,美國生意人蜂擁太平洋西北岸、及濱海的小島,獵捕海獺、海豹、及其他可以剝皮外銷的獸類。
在這同時,由於美國大西洋岸的鯨魚耗竭,捕鯨船轉向西印度群島、西非維德角群島、南美和恩角、北太平洋,到了1820年,第一艘捕鯨船已經來到日本的外海。;捕鯨船主要是上岸補給、或是躲避颱風;事實上,早在拿破崙戰爭(1803-15)期間,美國維持中立,荷蘭為了避免自己的船被英國擄獲,租用美國船隻載貨到長崎的出島。
在1800-40年間,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掌控在英國(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孟賣)、荷蘭(巴達維亞)、法國(烏木海岸)、西班牙(馬尼拉)、以及葡萄牙(果阿、澳門)手裡;在遠東,只有三個港口開放給歐洲人,長崎限於荷蘭,澳門及廣州特許英國、荷蘭、法國、及葡萄牙。隨著生意人、及捕鯨人涉足太平洋,美國與南美西岸的港口貿易日增,據估計,每年就有25美國商船、及100艘捕鯨船造訪夏威夷,海軍必須保護在太平洋來往的本國船隻、同時逮捕不少英國捕鯨船。儘管美國當時的生意重心在荷屬東印度群島,與中國的貿易不超過總額的一成、卻也可觀,美國總統還是多次派遣軍艦前往東方。
作者簡介 |
施正鋒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