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春吉
壹、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No.15~東亞彈藥庫設台灣,妥嗎? (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3466)
按有關「美軍東亞彈藥擬存放台灣」之事項,在「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No.14~美軍東亞彈藥擬存放台灣,陳建仁:台美有共同理念」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3197 一文提及:「根據2023年03月07日之報載 https://video.ltn.com.tw/article/fU85siPm_yI/PLI7xntdRxhw0-A2jbjU7ivAaOVNaUSF0j,有關美軍會不會把在東亞的彈藥裝備庫存放到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昨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答詢時表示,「這個正在談當中」,引發輿論關注。對此,行政院長陳建仁今(7)天表示,美國跟台灣有共同理念,維持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雙方會繼續合作。
立法院院會今天對行政院長陳建仁施政報告進行質詢,陳揆進入議場前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邱國正證實,正在跟美軍洽談把東亞的彈藥裝備庫存放到台灣,外界擔憂台海危機恐升溫。
對此,陳建仁表示,他在施政報告中講得很清楚,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全球民主國家的共識,對於台海和平一項有兩個堅持,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主權不容任何的併吞和侵犯,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促進台海和平。
陳建仁指出,美國跟台灣一樣,都有維持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共同理念,我們會繼續來合作,更重要的是不容許台海和平、台灣主權受到任何的侵害;我們會努力備戰,才能夠避戰、我們要能戰,才能夠止戰,所以我們會加強我們的努力,促進台海穩定,以及維持台灣主權。
就此,本文認為,從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13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2334 等文可知,綜合善用各自然法則及其等內涵,始得妥善解決台海危機。
又在初估約有108項自然法則中(分為創造、秩序、毀滅、守護、混合及球太極自然法則等六大體系),屬秩序自然法則體系的弦道自然法則,應用於台海危機之處理上,乃著重於「台灣此點之强化,例如以積極的態度,準備戰時的軍備、人力及物質等(含廣義的全民皆兵),兵役延長、女性參與廣義的全民皆兵、全動法之適當修法等均屬之;又如台灣人心的凝聚等等」「台灣此點與其他各點間連結成緊密的弦(例美國與台灣、台灣與日本等所連結之各自的弦)」等面向。
而要使弦得以緊密?須適合結合「因果自然法則」及「利導自然法則」,知悉及瞭解各弦兩點各自利益衡量之重點,並以善用「洦汘自然法則」及「守一自然法則」,以「適當的量與質,去滋養、平衡及調節其間的弦或關係」。
而「美軍東亞的彈藥裝備庫存放到台灣」,或係「美國利益衡量之重點」,但此事就台灣而言,其量與質是否適當?
台灣就此事利益衡量之重點,又在那裏?
有無平衡及調節美台雙方之利益?等等,均須台灣及人民好好思考。」。
而今(2023年3月8日),根據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570868,國防部長邱國正六日證實,台美正在研議是否將原本放在日、韓、菲的儲備彈藥改存放到台灣。國民黨立委林思銘質詢指出,美方要把東亞彈藥庫放在台灣,是美方主動還是我方要求?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依據美國通過的「國防授權法」,一旦作戰緊急狀況下,要有地方囤積彈藥,現在是評估、研議,並沒有說有多少彈藥要進來,還沒有定案。
邱國正指出:「烏俄戰爭帶給我們很大啟示。」他說,烏俄戰爭和台海戰事最大的不同在於,烏克蘭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後勤物資進去,台灣無法,「海島有利有弊,利有海峽天險;弊的話,若有戰爭,我們一定被封閉。」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也問,如果讓美國把彈藥放在台灣,是否會變成中共師出有名的藉口?邱國正答詢說,師出有名要有合理藉口,中共要找任何理由好像都振振有詞,但就我們聽起來完全不合理。
邱國正強調,我們國家有自己的尊嚴、有民主制度,但哪怕是有外交作為、有外賓來,中共都認為我們逾越規矩,我們完全不能接受。
邱國正在答覆民進黨立委江永昌質詢時表示,建軍備戰一定要目標明確,如果不明確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對國軍來說,不外乎就是要建立戰力、製造戰力。戰爭是政治的延長,如果一切的政治方法都用盡而走到戰爭,國軍會做好準備,但不會主動挑釁把戰爭帶起來。
美軍二月派出戰機擊落入侵領空中國間諜氣球,江永昌質詢指出,若中國間諜氣球飄進來,我們有能力把它打掉嗎?邱國正表示,假使在領空範圍、距離以內,會用最經濟的方法來對它克制。
可見,此東亞彈藥,除韓、菲外,尚包括台灣;而台灣面積小,實無法如同烏克蘭一般,得以「空間換時間」,加上,台灣四面環海,而且兩岸武力不對等,大陸(中陸)對台灣實施海空封鎖,並非不可能,一旦成真,台灣勢必僅得憑著「平日戰時軍備、人力及物質等之充分準備」,始得在短時間無法獲得他國支援下,埾持一些時間。
爰在台灣設東亞彈藥庫,也是弦道自然法則中之「台灣此點之强化」,似有必要;只是如此,此彈藥庫,縱非「台海戰爭」,也恐成為中共(大陸)或北韓或俄羅斯,列為「須優先攻擊之重要軍事目標」;此點,也須列入「衡量是否設置;如何設置」之重要因素。
貳、全動法修法相關事項
就此,在「全動法修法有必要,但戰時管制強度呢?」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3351 一文中提及:「
壹、驚!全民防衛動員新法草案 許可接管「新聞媒體、網路平台」(請參閱同名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41169792896349&id=100010100411174&mibextid=Nif5oz)
根據2023年2月26日之報載 https://tw.news.yahoo.com/%E9%A9%9A-%E5%85%A8%E6%B0%91%E9%98%B2%E8%A1%9B%E5%8B%95%E5%93%A1%E6%96%B0%E6%B3%95%E8%8D%89%E6%A1%88-%E8%A8%B1%E5%8F%AF%E6%8E%A5%E7%AE%A1-%E6%96%B0%E8%81%9E%E5%AA%92%E9%AB%94-%E7%B6%B2%E8%B7%AF%E5%B9%B3%E5%8F%B0-032212635.html, 國防部近日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草案新增動員時期管制媒體的條款:「為維護軍事安全及戰事遂行,應對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網際網路平台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實施必要管制。」引發爭議。
綜合媒體報導,國防部擬修正現行《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除了更名為《全民防衛動員法》,並針對原先的8大項動員方案,精神、人力、物資經濟、財力、交通、衛生、科技、軍事,將其中精神動員改為教育動員,並新增訊息傳播、金融外匯、資通訊3項動員方案。
其中訊息傳播動員方面,草案第15條訂為:「為因應新聞及不實訊息處理,訊息傳播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主管機關,應對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網際網路平台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實施調查、統計、編組及規劃;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配合辦理。前項調查,新聞從業人員所屬之事業機構應配合辦理及提供相關動員能量資料。」
草案第33條訂為:「動員實施階段,訊息傳播動員實施計畫主管機關為維護軍事安全及戰事遂行,應對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網際網路平台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實施必要管制。」「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揮官之指示,優先使用傳播媒體與通訊設備,報導戰爭情勢及緊急應變相關資訊。」「前二項針對動員實施階段需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應會同文化部訂定動員實施階段大眾傳播事業及從業人員管制辦法。」。
就此,本文認為,前揭修正草案中所謂的「必要管制」,乃對新聞自由、財產權等人民基本自由與權利之限制,依憲法第23條及第7條等相關規定,須符合公益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授權明確性原則、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等憲法上法律原則之要求。
而在探討此修正草案相關條款,是否符合憲法上法律原則之要求前,首先要釐清的是,平日與戰時,對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之限制,在強度上,是否基於平等原則「不等者,不等之」之精神,而應有所不同?
如是肯定的,戰時的管制強度,又應在那裹?始得達到「維護軍事安全及戰事遂行」之目的,又得「最大限度」地保障「財產權、新聞自由」等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
均須各界及人民,就此「好好思考」「好好討論及釐清」。
貳、「全動法」預告修正引議論,國防部:絕不損及人民平時自由權益 (請參閱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2333)
根據2023年2月28日之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224437,國防部現正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修正草案,增訂動員實施階段的徵購、徵用與罰則,但外界對於該法是否影響言論自由等範疇議論紛紛。國防部今日表示,此法屬「緊急命令」狀態的非常時期法制,必要管制措施僅適用於實施動員時期,絕不會影響或損及人民平時自由與權益。
國防部今日表示,「全動法」自民國90年11月14日公布施行,曾於103年及108年歷經2次修正,惟因現行條文內容,多偏重規定動員準備事項,但就動員實施後指揮體系及戰時徵用等規範顯有不足。且經考量區域威脅情勢,以及凝聚「全民國防」理念共衛家園的必要,國防部啟動修法工作,期盼能周延相關配套、完備整體動員機制。
國防部表示,由於非常時期緊急動員作業成效,攸關國家存續,世界各國均強調平時要能周全整備,戰時方能有備無患。現行「全動法」第13條即規定,各動員準備機關應對可動員的人力、物力、設施等,進行調查、統計及規劃,並得實施演習驗證,目的也是為確保戰時依計畫動員、發揮國力,有效抵禦外敵入侵。
國防部說,「全動法」既屬進入緊急命令狀態的非常時期法制,則相關依法規定的必要管制措施,自僅適用於實施動員時期,絕不會影響或損及人民平時的自由與權益。
國防部也表示,全民防衛動員法制工作,為民主國家面對敵國威脅時,保障國家安全與人民生存的必要措施。國防部於修正草案公告期間,對於各方意見將會納入參酌研修,再依程序陳報行政院審查,此屬正常之法制作業。
國防部表示,至盼各界對此修法能基於保護國家安全的共同目標,本於事實理性溝通討論,希望勿任意渲染扭曲、混淆視聽,國防部特此再嚴正澄明此項修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兼顧民眾權益與保障國家安全目標。
就此,本文認為,「全動法」修正草案相關條款,不影響「平日」之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自是贊同,但前揭文所提「戰時之管制強度,應在那裏?始得達到維護軍事安全與戰事遂行之目的,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之基本權利與自由」,仍須思考;又僅規定「必要」管制,得否就足謂「已符比例原則及構成要件明確性之要求」呢?也值得大家思考。
参、學者︰全動法修法,勿因批評就退縮 (請參閱全動法修法,引爭議!戰時之管制強度,應在那裏?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2953 一文)
根據2023年3月5日之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570332,國防部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遭在野黨批評惡法,行政院長陳建仁三日表達修法整合意見後才會提出。對此,學者羅承宗昨表示,如果政府認為對修法的批評是污衊,就應該挺到底,不能因為被批評就退縮,重演「數位中介法」立法不成的情況。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這次修法是讓小孩上戰場,蔡英文總統透過臉書駁斥,強調完全不是事實,「這是國民黨刻意的誤導人民」。國民黨昨回應,若全動法真如蔡所稱那麼理所應當,為什麼陳建仁還說要下架?難道民進黨要玩兩面手法?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昨受訪認為,「全動法」預告修正過程就是「因噎廢食」效應,主因是去年十一月大選時,國民黨喊出「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論述發酵造成民進黨大敗,至今仍無法有效破解這個口號,再加上去年底宣布義務役期將從四個月恢復成一年,因此「全動法」引發的效應讓民進黨戒慎恐懼。
郭育仁說,台灣社會還在消化義務役恢復為一年的政策,漣漪效應尚未平靜,雖然「全動法」修法強化國家安全有其必要,但此時的政治氛圍是否要強推,有待商榷。
南臺科大財法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羅承宗則說,反對者一開始就以口號式、貼標籤的方式反對「全動法」修正,執政黨態度就像息事寧人,這樣對於依法行政的法制人員造成很大的傷害,也會造成擴散效應,若改日行政部門再度推出一個立意甚佳的法案,又被雞蛋裡挑骨頭找出問題,貼上似是而非的標籤,然後又退卻,這樣對支持法案的人來說情何以堪。
羅承宗指出,「數位中介法」立法也是一樣的情況,執政黨若認為「全動法」是對的,就應該挺到底,反之認為錯了,總該有人要負政治責任,不能說「菜端出來,不好吃端回去,沒有人負責任」。
就此,本文認為,全動法之修法確有必要(這也是弦道自然法則中「台灣此點之强化」之一環,請參閱自然法則與台海危機 No.13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1122334 等文),而且有關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之限制,平日與戰時,仍須基於平等原則「不等者,不等之」之精神,為合理差别待遇之區别。
只是在檢視修正草案相關條款,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授權明確性原則等憲法上法律原則之前,實有必要,先釐清戰時之管制强度,應在那裏?
肆、全動法戰時管制媒體,學者:借鑒烏俄戰爭傳遞正確訊息
根據2023年3月8日之報載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570867,國防部日前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新增包括訊息傳播等準備方案,被批評是箝制媒體。國防部智庫、國防院昨發布報告評析指出,平時建構健全的媒體與通訊環境嚴陣以待,防堵敵方妖言惑眾;戰時面對敵國動搖人心與戰局,傳遞民眾正確訊息以應戰。
國防院政策分析員曾敏禎發表〈借鑒烏俄戰爭:《全動法》的媒體管制與資通訊動員計畫〉即時評析報告,指出「全動法」修法所引發的「管控媒體、言論控制」等爭議,可借鑒烏俄戰爭從爆發之前的二○一四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後,到去年戰爭爆發後,俄烏之間的認知戰、宣傳戰攻防。
報告指出,烏克蘭二○一七年封鎖俄羅斯的社群媒體與俄方支持的新聞網站;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二○二一年下令關閉國內三家親俄電視台,以封鎖俄國大外宣,但被批評「箝制言論自由」。俄羅斯之後持續創建親俄「合法有執照」的烏國電視台,這些代理人成為當地宣傳要角,可看出俄羅斯試圖裡應外合,蠶食鯨吞烏克蘭的媒體話語權。
報告分析,去年戰爭爆發前,俄國頻繁密集展開宣傳戰,從文化、社會、歷史的角度,試圖從內部瓦解烏國民心,說服烏克蘭人「不戰而降,接受和平」。報告認為,「全動法」對傳播媒體與通訊設備的管理規定,平時可過濾分辨為虎作倀的灰色敵人,避免其挾「復興一個偉大的中國幻想」侵擾台灣社會。
報告指出,「能抵抗多久」是戰爭的重中之重,敵國將會透過新聞、社交媒體等各種管道,散播流言蜚語,宣傳反戰思想、戰敗消息等,若民心被假訊息動搖,以為總統和軍隊已逃跑、首都淪陷等消息,恐將一路潰敗,因此「全動法」戰時的優先使用媒體與通訊設備,報導戰事與應變資訊,都是為了政府能在第一時間統一口徑,讓謠言無所遁形。
國防院助理研究員曾怡碩昨受訪指出,戰時任何國家都是為求生存,而資訊流通本來都以國家能夠防衛作戰為主,這與平時政府傾全力維護資訊透明、自由流通並不互斥;媒體的頻譜是戰略物資,政府平時就有瞭解與盤點的責任。
就此,本文認為,前揭3月8日之新聞報導內所言,主要仍是在強調「戰時限制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財產權等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之必要性(即全動法修法之必要此)」,但「戰時管制之强度」在那裏?仍未提及,殊為可惜。
參、台灣最大的威脅,經驗學人:未下定決心
根據報載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6%9C%80%E5%A4%A7%E5%A8%81%E8%84%85-%E7%B6%93%E6%BF%9F%E5%AD%B8%E4%BA%BA-%E6%9C%AA%E4%B8%8B%E5%AE%9A%E6%B1%BA%E5%BF%83-032611435.html,近年來,中國軍機擾台次數增加,兩岸緊張關係升溫,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更引起台灣當局警覺心。蔡英文政府先前宣布將義務役恢復一年,近來還預告要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以因應台海局勢變化,但此舉引來強烈批評。對此,經濟學人指出,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還沒決定如何及是否對抗中國侵略。
《經濟學人》6日刊出由兩岸特派員蘇奕安(Alice Su)撰寫的專文〈台灣是一個受到嚴重威脅的重要島嶼〉(Taiwan is a vital island that is under serious threat),其中表示,當蔡英文總統延長兵役的決定不該做的如此艱難。這反映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台灣尚未決定如何、甚至是否要進行自我防衛。文章指出,台灣曾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卻對中國的威脅麻木。只有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關於中國可能入侵的嚴肅辯論才變得正常。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共對台灣進行資訊戰擾亂人心影響,也反映出台灣複雜的歷史與政治背景。
無論如何西方官員已經在為台灣可能與中國發生的鬥爭做準備,但台灣人對於自我身分認同、與中國是何關係以及是否該與中國打仗,卻都還無共識。「台灣人的未來取決於他們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尤其考量到距離下屆總統大選的日子越來越近。」
文章指出,中國將台灣視為叛亂省份,70多年來一直威脅可能憑藉武力統一。但直到最近,在美國的幫助下,台灣在20世紀擁有軍事優勢,並在和平的美中關係中佔據了一個模糊但安全的位置。然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掌權的這10年以來,美中關係從原來的經濟合作轉變為公開競爭,習近平以「戰勝美國」來談論民族復興,解放軍也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擴張。
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海軍,預計到2025年將擁有400騷船艦,而美國則不到300艘,台灣僅26艘。解放軍開始能在兵推中戰勝美國,並且持續擴大飛彈儲備與核武庫,阻止外國軍隊進入台灣海峽。
中國同時也採取了更多「灰色地帶」行動,過去兩年,越過海峽中線、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的解放軍戰機數量幾乎翻倍。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之後,中國隨即進行大規模圍台軍演,甚至首次發射飛彈飛越台灣上空。
但文章指出,在美國官員為共軍全面入侵的最壞情況預作準備的同時,台灣軍方更擔心封鎖或奪取離島等「灰色地帶行動」。台灣官員擔心,灰色地帶行動可能會成為對國際協防台灣意願的前期考驗。美國就算為了保衛台灣可能與中國作戰,但美國會為了金門而戰嗎?
隨著中國對台灣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台灣在積極尋求世界各國的支持蔡英文形容台灣是「全球捍衛民主的先鋒」,讓台灣遭到併吞,等於朝著習近平與普京追求的「強權即公理」的世界邁出一大步。除此之外,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生產地點,台海衝突造成的經濟衝擊更絕對大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根據研究機構榮鼎諮詢估計,光是台灣遭到封鎖,就可能讓全球經濟損失超過2兆美元。
文章表示,台灣領導階層清楚,即使台灣有強大的民主與經濟上的重要性,也不足以讓世界在台灣遭受侵略時伸手支援台灣。從俄烏戰爭學到的經驗是,一個小國若被較大鄰國欺侮,必須先展現有自我抵抗的意志。當遭受侵略的一方勇敢反擊,這個世界才更有可能來幫助你。
文章指出,「但台灣還沒準備好戰鬥。」除了國防開支數十年來不斷下降,目前現役軍人僅16萬3000名,相較於解放軍的200萬人。儘管台灣有200多萬名後備軍人,但每年只能訓練其中11萬人。此外,台灣義務役常把當兵形容成「夏令營」,並且開玩笑說那裡只會掃地拔草,而非學習如何發射武器。
美國官員和台灣退役將領對於台灣的防禦戰略感到擔憂,因為台灣將多數國防預算用於購買戰機、戰車與軍艦,這些武器在30年前確實可以威嚇中國,如今在中國飛彈威脅下,這些裝備卻顯得脆弱。
雖然台灣政府重複美國關於「不對稱作戰」的主張,但國軍卻沒有做好「不對稱作戰」的準備。即使蔡英文總統宣布的延長義務役期與改革軍事訓練是一項進步,但這還不夠。
文章指出,中國對台灣最具威脅性的攻擊可能是心理戰。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台灣的媒體上充斥陰謀論及激起對美國不信任的中國政治宣傳,激發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這類說法往往宣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把俄羅斯逼到牆角,北約為了美國的利益而犧牲烏克蘭,台灣必須小心別被美國逼成下個烏克蘭。
這類說法在台灣廣為流傳程度令人驚訝。去年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展開大規模圍台演習,當時不少台灣人將此怪罪政府與美國政治人物,而非中國的威脅行徑。文章認為,這類事件一定程度是中國擾亂台灣社會的虛假訊息發揮效果,但台灣的曲折歷史可能也有關係。
文章中介紹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歷史,包括1945年日本戰敗後,台灣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國民黨在1949年的中國內戰失利後逃往台灣,並實施長期實施軍事戒嚴與一黨專制,並且迫使台灣民眾只能說中華民國的「國語」、接受中國人的身份。直到1980年代末期台灣完全民主化後,遭到壓迫的本土認同才再次興起。
1992年曾有項民調顯示,只有17.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25.5%自認是「中國人」、46.4%自認「兩者都是」。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2年進行的民調則顯示,61%的受訪者自認「台灣人」、2.7%自認「中國人」、32.9%「兩者都是」。文章認為,在解嚴後出生的年輕世代通常強烈認同台灣,少數台灣的老一輩可能依然認同中國,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統一。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及不鼓勵台灣獨立,也使得一些台灣人對美國懷抱不信任感。
台灣即將在2024年進行總統選舉,候選人將必須在美中敵對日深的世界環境下,對於台灣的未來提出新藍圖。文章表示,若從認同感民調來看,民進黨應可輕鬆勝選;但認同感並非影響台灣政治唯一因素。許多台灣人對於支持哪個政黨或支持統獨,心意仍未決。近來一項民調顯示,約57%受訪者支持維持現狀、不要戰爭。但文章指出,,台灣民眾恐怕不得不在獨立與統一之間做出選擇:到底要「為主權而戰」或者「為和平而投降」。
中共不斷在台灣散布失敗主義訊息,說美國操控台灣「分離主義」領導人挑釁中國,若中國「被迫」攻擊台灣是這些人的錯,台灣應該默默與中國合作對抗虛假的西方。
文章表示,台灣年輕人已經習慣這樣的宣傳,但他們是投票率最低的群體。投票率最高的群體位在55歲至75歲之間,其中包括最可能偏好綏靖的保守派民眾。前總統馬英九在去年地方選舉上,就曾高呼喊出「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票投國民黨,兩岸無戰場」的口號,雖然中國議題並非地方選舉的主戰場,不過台海危機與對中政策勢必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辯論焦點。
文章在最後強調,台灣是民主國家,因此未來掌握在人民手中,但這也使得台灣很容易受到專制政權的傷害。中國已正在台灣媒體宣傳失敗主義與分裂內部言論,要靠台灣人團結來對抗。台灣人應該團結起來反對他們,決定自己是誰、相信什麼、是否會挺身戰鬥、以及可能為此付出的代價。台灣人對自由的珍惜,應該足以讓自己準備好為了自由做出犧牲。畢竟台灣人今日享有的自由,也是付出代價換來的。
就此,本文認為,以上所言,尚中肯,值得參考。但台海危機之妥善解決,仍須仰賴「綜合善用自然法則」,尤以綜合善用「球太極自然法則」「似太極自然法則」「生之欲自然法則」「弦道自然法則」「利導自然法則」「因果自然法則」「洦汘自然法則」「守一自然法則」「連動自然法則」「因緣合和自然法則」及「因緣在動自然法則」為重。
而在「台灣此點之強化」及「如何維繫緊密的弦或關係」上,雖然台灣各政黨及人民對「全動法之修法」「如何保台」等與台海危機有關事項之看法,有所差異;中共(大陸)也在利用弦道自然法則,建立起「中國之弦(中共與國民黨、其他政黨及人民、團體或組織)」及「中俄之弦」等,達到台灣人心分裂,進而和平接收台灣之目的;台灣人心的凝聚,亦仍須「一些時間」透過「至善自然法則之共同大善與共同小善」得以大成。
惟基於「生之欲自然法則」,台灣及人民仍須就台海危機問題,去「面對它、處理它」並「積極改變它」。
作者簡介 |
楊春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