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水鎮居士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依《淨土資糧全集》開示: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飲酒三十六失。何等為三十六?所謂:
(一﹚不孝父母。
(二﹚輕慢長友。
(三﹚不敬三寶。
(四﹚不信經法。
(五﹚誹謗沙門。
(六﹚訐露人罪。
(七﹚恒說妄語。
(八﹚誣人惡事。
(九﹚傳言兩舌。
(十﹚惡口傷人。
(十一﹚生病之根。
(十二﹚爭鬥之本。
(十三﹚惡名流布。
(十四﹚人所憎嫌。
(十五﹚排斥聖賢。
(十六﹚怨黷天地。
(十七﹚廢忘事業。
(十八﹚破散家財。
(十九﹚恒無慚愧。
(二十﹚不知羞恥。
(二十一﹚無故捶打奴僕。
(二十二﹚橫殺眾生。
(二十三﹚奸婬他妻。
(二十四﹚偷人財物。
(二十五﹚疏遠善人。
(二十六﹚狎近惡友。
(二十七﹚常懷恚怒。
(二十八﹚日夜憂愁。
(二十九﹚牽東引西。
(三十﹚持南著北。
(三十一﹚倒溝臥路。
(三十二﹚墮車墜馬。
(三十三﹚逢河落水。
(三十四﹚持燈失火。
(三十五﹚暑月熱亡。
(三十六﹚寒天凍死。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六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
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
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
又『不飲酒』者,謂酒是亂性之本,起過之門,故不可酣飲也。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
(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
(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
(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作者簡介 |
林水鎮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