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水鎮居士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至於云何為『眾生是心作佛譬如磨鏡』?依《淨土指歸集》開示:眾生是心作佛譬如磨鏡。所謂:
(一﹚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二﹚古鏡埋塵。雖光明本有。必因磨而後顯。此修成義也。
(三﹚雖因磨顯。全是本有。不從外來。此性德義也。
(四﹚若定執光明本有。不因磨得。則埋塵古鏡。應能鑑物。執自然之過也。
(五﹚若定執因磨而得。則磨磚亦應成鏡。執因緣之過也。
(六﹚經曰是心作佛者。約修德而說。言眾生雖有本覺之體。必因始覺之功。而後證得也。
(七﹚是心是佛者。約性德而說。言眾生佛性雖由修證而顯。全是性德本有。不從他得也。
由此觀之,如是『七者』,即所謂眾生是心作佛譬如磨鏡,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
蓋『是心作佛』者,《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又『譬如磨鏡』者,謂就像磨鏡一樣,經曰是心作佛者。約修德(譬如磨鏡﹚而說。言眾生雖有本覺之體。必因始覺之功。而後證得也。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
(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
(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
(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作者簡介 |
林水鎮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