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春吉
在行訴法修正!首創「巡迴法院」,兼採「遠距審理」?https://www.lawtw.com/archives/478451 一文提及:「
壹、有權利即有救濟及訴訟權保障
一、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係指人民於其權利遭受侵害時,有請求法院救濟之權利。基於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憲法原則,人民權利遭受侵害時,必須給予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審判,以獲及時有效之救濟,不得僅因身分或職業之不同,即予以限制或剝奪(釋字第736、784、653號解釋參照)。
二、立法機關衡量訴訟案件之種類、性質、訴訟政策目的及司法資源之有效配置等因素,而就訴訟救濟應循之審級、程序及相關要件,以法律或法律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命令限制者,應符合憲法第23條規定,方與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無違(160、378、393、418、442、448、466、512、574、629、639、653號解釋參照)。
三、即訴訟權,不得僅因身分(例如學生)或職業(例如教師)之不同,即予以限制或剝奪。而其與其他人民基本權利與自由一樣,是相對的,仍得基於公益原則、比例原則及法律保留原則,予以限制。
貳、司法近用權與身心障礙者、新住民
一、司法近用權與身心障礙者(資料來源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397714713607322/posts/3478399562205473/)
聯合國障礙者權利特别報告員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身心障礙者權利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及聯合國秘書長之障礙與可及性代表 (Special Envoy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Dis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於08月28日發布具開創性意義之【 障礙者近用司法之國際原則與指引】;該指引並獲得國際法律人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ICJ)以及國際障礙聯盟(International Disability Alliance, IDA)之背書。
該10項原則包括:
原則 1:所有障礙者都有法律能力 (legal capacity),因此,任何人不得以障礙為由被剝奪訴諸司法的機會。
原則2:為確保障礙者得以不受歧視平等近用司法,相關設施與服務必須全面無障礙。
原則3:障礙者,包括障礙兒童,有權獲得適當之程序調整。
原則4:障礙者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及時、無礙地取得法律通知書狀和資訊。
原則5:障礙者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享有國際法承認的所有實質性和程序性保障,而且國家必須提供必要之調整以確保 正當程序。
原則6:障礙者有權獲得免費或負擔得起的法律扶助。
原則7:障礙者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司法工作。
原則8:障礙者有權就人權侵害和犯罪提出申訴和啟動司法程序,其申訴應獲得調查並取得有效救濟。
原則9:有效和有力的監測機制在支持障礙者近用司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原則 10:必須為所有在司法系統工作的人提供與障礙者權利有關之意識提升和培訓方案,特別是與司法近用有關之障礙者權利。
各項原則之詳細說明請見:https://reurl.cc/m9Rz6G
二、平等原則(平等權)與歧視禁止
(一)明定於憲法第7條之平等原則,對照人民之基本權利與自由,就是平等權,故在大法官會議解釋中,違憲審查時,除平等原則外,也常提到平等權之用語。
(二)又平等原則,其内涵,大致上,包含下列四項:
1.其精義為「等者,等之;不等者,不等之」。
2.所謂「等者,等之」,即事物本質相同者,要做相同之處理。
3.「不等者,不等之」,乃指事物本質不同者,要做不同之處理。
即容許合理差别待遇;所謂合理差别待遇,須同時符合(1)差别理由須合理(2)差别理由須與目的有合理關聯等二項要件始謂之。
4.禁止歧視。
(三)另外,平等原則下之合理差别待遇,也是行政程序法明定之法律原則;禁止岐視,則顯見於各種行政法令中;平等原則也已應用於公寓大廈法律實務中。
(四)其中,有關就業歧視禁止及違反該禁止規定之法律效果者,規定在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一項)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其他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從其規定。(第二項)雇主招募或僱用員工,不得有下列情事:一、為不實之廣告或揭示。二、違反求職人或員工之意思,留置其國民身分證、工作憑證或其他證明文件,或要求提供非屬就業所需之隱私資料。三、扣留求職人或員工財物或收取保證金。四、指派求職人或員工從事違背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工作。五、辦理聘僱外國人之申請許可、招募、引進或管理事項,提供不實資料或健康檢查檢體。六、提供職缺之經常性薪資未達新臺幣四萬元而未公開揭示或告知其薪資範圍。」及第65條第1項:「違反第五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款、第四款、第五款、第三十四條第二項、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七款至第九款、第十八款規定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第 67條第1項:「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三款、第六款、第十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第三十七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第六款、第十款至第十七款、第十九款、第二十款、第五十七條第五款、
第八款、第九款或第六十二條第二項規定,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
(五)至於傳染病之歧視禁止及違反該禁止規定之法律效果,則規定在傳染病防治法第11條:「對於傳染病病人、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接受隔離治療者、居家檢疫者、集中檢疫者及其家屬之人格、合法權益,應予尊重及保障,不得予以歧視。非經前項之人同意,不得對其錄音、錄影或攝影。」、第12條:「政府機關(構)、民間團體、事業或個人不得拒絕傳染病病人就學、工作、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但經主管機關基於傳染病防治需要限制者,不在此限。」、第13條及第69條第1項第1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並得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一、違反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三十一條、第五十八條第三項、第五十九條第一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三十四條第三項授權所定辦法有關持有、使用感染性生物材料、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及陳報主管機關之規定。」等相關規定中。
(六)又依行政程序法第4條之規定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055&flno=4,行政行為須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而平等原則(合理差别待遇)乃行政程序法第6條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055&flno=6 明定之法律原則。而道路交通裁罰,乃行政處分中的行政罰,也是行政行為,如違反平等原則,即違法。但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275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交抗字第283號交通事件裁定、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訴字第139號行政判決同此意旨)謂「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别待遇,行政程序法第6條定有明文,此即行政法上之平等原則,然行政機關若怠於行使權限,致人民因個案違法狀態未排除而獲得利益時,該利益並非法律所應保護之利益,因此其他人民不能要求行政機關比照該違法案例授予利益,亦即人民不得不法之平等。」;故徒以「為何只處罰我,不處罰他」之由,逕謂違反平等原則,則無理由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4,&job_id=278769&article_category_id=2235&article_id=178714。
(七)另各國(締約國)須符合平等原則及禁止歧視,乃兩公約分别於第2條、第3條所明定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39、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38;且國際上,已有「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42;故平等原則及禁止歧視乃普世價值。
三、基於平等原則,新住民、老年人等各種不利群體及其他人(即所有人),如無合理理由得為合理、合法之差别待遇,也享有與身心障礙者相同之「前揭權利」。
參、本案分析
本案新聞報導內容如為真 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society%2Fbreakingnews%2F3768764&h=AT08_tTaMTGk4n5FMYDhE_F9BjCk1r_i-eG7wusMV8K9oPONDa0eEysa7iERwGI_9w68Uif7AN7nFGHKsDVSS2w0A4KlG_y_VGR_SQPvMQ79Qi_X5S95kowN8XTE-AgGBUwCPD10iZv7nN-YHc2b,司法院秘書長林輝煌、刑事廳長彭幸鳴、行政訴訟懲戒廳長張國勳,今天傍晚召開記者會說明「行政訴訟法」相關修法事項,林輝煌表示,原本分散在各地方法院的行政訴訟庭,將改為集中於高等行政法院內增設「地方行政訴訟庭」,在訴訟法上相當於「地方行政法院」的審級,以專責辦理部分第一審通常訴訟程序事件、簡易訴訟程序事件、交通裁決事件、收容聲請事件及其他法律規定等行政訴訟事件。
司法院也指出,本次修法,仍然維持兩個審級,不會影響人民的審級利益,並藉由「遠距審理」、「巡迴法庭」等方式,兼顧各地民眾起訴、應訴的便利性。
另為因應行政訴訟事件類型的複雜性及專業性,本次修正並採行「漸進擴大強制律師代理制度」,明定高等行政法院管轄之環境保護、土地爭議的第一審通常訴訟程序事件及都市計畫審查程序等事件,原則上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時,得聲請訴訟救助,以促進訴訟並保護當事人權益。
在防杜濫訴方面,司法院發現,行政訴訟濫訴相當嚴重,以最高行政法院為例,從2015年至2019年間提起行政訴訟案的前五名當事人,竟多達7601件,相當驚人。
司法院認為,司法訴訟資源已遭嚴重浪費,因此修訂濫訴的處罰規定,即法院可對濫訴的原告、代表人或管理人、代理人,各處最高為12萬元的罰鍰。濫行上訴、聲請等案件亦同。
就此,本文認為,凡有助於消除訴訟權障礙(落實司法近用權也是其中之一)者,本文原則上均贊同,故巡迴法庭及遠距審理,均予以支持。
至於濫訴,最高處罰12萬元,雖係增加訴訟障礙,限制人民之訴訟權,惟似尚符比例原則,爰仍尚支持。但其構成要件是否符明確性原則?則須釐清。
至於擴大律師强制代理及增設地方法院行政庭,本文則尚未有定見,併予敍明。」。
而今,根據2022年5月31日之報載 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politics%2Fbreakingnews%2F3944466&h=AT2rYFsA6GC61t2jCabvv9ZGhZb4Uii1f8vS3rvUTYE-ZWZeVJ1hW2qdcG-bF2_pGn2ANzm2uCKDtmSWB1YXIfmYbunSRnCWJ4FqXSZ37hnuB1RzPt4xKYdf22yE64ZQT_HBa-2aOoGfT3Gu-vTp,為落實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決議,立法院院會今三讀通過「行政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明定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改於高等行政法院增設地方行政訴訟庭,集中辦理第一審訴訟案件;搭配強制律師代理、保障人民應訴便利、完善紛爭解決機制,並增訂防杜濫訴等制度。……
同時為避免造成民眾訴訟上的不便及增加訴訟成本,三讀通過條文規範,簡易訴訟程序的審理,當事人一造的住居所、公務所、機關、主事務所等所在地,位於與法院相距過遠的地區者,行政法院應徵詢其意見,以遠距審理、巡迴法庭或其他便利的方式行之。相關認定標準及巡迴法庭臨時開庭辦法等,由司法院定之。
為防杜個案濫訴,三讀條文新增,最高行政法院認定上訴人之上訴基於惡意、不當或其他濫用訴訟程序之目的或有重大過失,且事實上或法律上之主張欠缺合理依據,應以裁定駁回之。
對於濫訴的處罰,三讀條文也明定,最高行政法院得對實質上為濫訴行為之原告、代表人或管理人、代理人,各處以12萬元以下罰鍰。濫行上訴、聲請或聲明事件亦同。
就此,本文基於前揭文之看法及建議,此次「巡迴法庭」及「遠距審理」得三讀通過,自予以贊同。
至於濫訴之構成要件,或尚符明確性原則,但仍有賴由法院就「各要件」透過「實務裁判」逐漸形成「穩定之見解。
作者簡介 |
楊春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