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縣議員張瀞分「造謠」?判賠20萬定讞!謝長廷尊重法院對「名譽價值」之衡量

友善列印、收藏

文 / 楊春吉

本篇新聞報導內容: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politics%2Fbreakingnews%2F3906611&h=AT0eJ0hL-9TZxL3Tha9Q14KhW_Mid-z2XP6UwQhs7nTioOuQ2huVIV2RoFY4v57siAMJLW3mlaMdEcIt7FcySLsg6zZGPzGF7e-Gicy1MRUN1beNqHINH9VtDOO8tN8aczK5ZfD3FXZA_FiXSgli

在條子鴿指稱攔查「高官之子」被懲處,法院判不罰?https://www.lawtw.com/archives/654187 一文提及:「
一、請政府勿企圖以制止謠言之由,發揮「寒蟬」之效果(請參之前同名文 https://www.lawtw.com/archives/473841

言論自由,為憲法所保障之人民利與自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也是無庸置疑的。
縱使,言論自由及表意自由之保障是相對的,得在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法律保留原則下,限制之。
惟在適法上,仍須遵守所明定之法律原則、刑法所明定之法律原則及相關規定,而非咨意率斷適用之。
例如刑法第313條:「(第1項)或以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以或其他傳播工具犯前項之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所稱之流言、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所規定「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鍰。 」中的「謠言」,在司法裁判實務上,也有其界定之適用範圍,並非得咨意解釋的,何況是動不動就企圖以「流言或謠言法辦」來使人民畏懼,而造成寒蟬效應,恐非國家、社會及人民之福。……

二、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之構成要件

又前揭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係以「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為其要件,縱有散布他人謠言之事實,而侵害他人之,或得依刑法罪論處及第195條之規定為之;但如未達到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也尚不得以本條款之規定處罰之。

三、本案分析

本案新聞報導內容如為真,本案法院所認如無誤 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society%2Fbreakingnews%2F3790633&h=AT2jW5Oc0tWc0bQ9P__KkLECqywpSjonqyyLOZarkDFBWjm0kHHvMZeqDAeBZrte9EouI3RdsjvImd_kYF1doxfCOWfUY8rZ5dnHbAsylSppE9KT_Hi1tjA15QCEmVtoVRRvKhyEjpfsRCpTenaQ,本案由士林分局調查後,移送士林地院,士院移轉至北院管轄。士林分局的移送意旨,認為酈俊睿並未因「態度不佳」之事由被懲處,酈發文所影射的訊息,與實情不符,散布不實訊息影響公共安寧秩序,因此依社維法移送法院裁處。
北院審理後認為,社維法規範的「散布謠言」,目的是要保障社會,而非保護個人名譽,酈在文中雖有影射謝長廷父子濫用特權施壓、致使他受到懲處的情境,可能造成民眾對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的負面評價,但此種負面評價,是否可轉化成社會大眾的畏懼、恐慌等負面心理,進而影響公共安寧,仍有疑義。
法官指出,縱使認為訊息內容與實情有所出入,但士林分局並未提出具體舉證,說明酈發布的這項訊息,會對聽聞者造成何種心生畏懼、恐慌等負面心理,以及影響公共安寧的程度,法院不能依此認為酈有構成「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的要件,故裁定不罰。
就此,本文認為,從本案新聞報導內容觀之,如無其他情事,本案法院所判,初看,於法尚無不合。
且本判決之理由構成及其他相關論述,有其參考之價值,大家得上「法學資料系統」查詢、下載及列印研究之。」。

而今,根據報載 https://lm.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news.ltn.com.tw%2Fnews%2Fpolitics%2Fbreakingnews%2F3906611&h=AT0eJ0hL-9TZxL3Tha9Q14KhW_Mid-z2XP6UwQhs7nTioOuQ2huVIV2RoFY4v57siAMJLW3mlaMdEcIt7FcySLsg6zZGPzGF7e-Gicy1MRUN1beNqHINH9VtDOO8tN8aczK5ZfD3FXZA_FiXSgli,國民黨台中市議員張瀞分在群組轉傳謠言,指駐日代表謝長廷竄改「中華民國」國名被日方裁罰,最高法院判張瀞分謝長廷20萬元定讞。

此,從本案新聞報導內容觀之,似非「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之規定所為之裁罰」,而係「以民法第195條等相關規定所為之精神損害賠償」,爰判賠20萬是否合理?得參酌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之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1221號判例:「……所謂相當,自應以實際加害情形與其名譽影是否重大,及被害人之身分地位與加害人狀況等關係定之。」、51年台上字第223號判例:「慰藉金之賠償須以人格權遭遇侵害,使精神上受有痛苦為必要,其核給之標準固與財產上損害之計算不同,然非不可斟酌雙方身分資力與加害程度,及其他各種情形核定相當之金額……」之意旨,及依本案客觀事實與相關判斷之。




作者簡介

楊春吉
Double House共享經濟工作坊召集人、Double House買賣租賃聯盟主席(暨創辦人)、個人理財專業顧問、古月吉力工作室負責人、房產公司C.E.0、榕樹學堂執行長兼講師、故鄉法律網/故鄉法律專欄(http://gs803501.pixnet.net /blog)版主、採購專業人員師資資料庫受推薦講師、社區大學講師、104講師中心講師、台灣教育網講師、台灣法律網專欄作者、法律演講(請洽0916082728楊講師)
演講二百場以上,著作80本以上



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