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云:「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是菩薩之根本。」換言之,菩薩是由
於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三世諸佛也是由於菩薩行『菩薩道』而成,是
故『菩薩戒』也是諸佛之本原。所以要證得『佛果』,一定先要受持『菩
薩戒』。至於云何『菩薩一切種戒』?依《瑜伽師地論》開示:云何菩薩
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何等十三?
(一) 言六種者。即(1)【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2)【廣博
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3)【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
邊行故;(4)【痡`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5)【堅固
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6)【尸羅莊嚴具
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
(二) 言七種者。即(1)【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2)【轉
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3)【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
(4)【大士相異熟戒】;(5)【增上心異熟戒】;(6)【可愛趣異熟
戒】;(7)【利有情異熟戒】。
由此觀之,『菩薩一切種戒』之相,略有如是『兩大類』,總十三種,為
發『菩提心』修行『菩薩道』者,所應一一受持。何以故?蓋『菩薩戒』
之戒體要堅固,且從戒體起修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
度、禪定度、智慧度)萬行,得智慧,以便普渡眾生,破了戒體,不能稱
為『菩薩』。若犯了一戒或數戒,要依佛法發露且至心懺悔,懺至見光、
見花,或佛來摩頂,罪便得滅。
總而言之,持戒可去除惡業之障,即戒正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
非,能止身口意三業之惡。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持戒,當下即得清涼(ㄕ
羅又翻清涼),將來必獲解脫(波羅提木叉即翻解脫)。世間凡夫,身口
意三業多惡,故身心熱惱,生死疲勞;菩薩持戒,身口意三業清淨,得清
涼,斷煩惱惑,獲解脫,是故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決定能斷除煩惱,超
越六道輪迴,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願與諸仁者共
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