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諸法』者,與萬法同。總該萬有事理之語,法者自體之義,軌則之義,萬有之事理,一一有自體,具軌則,故皆名法。乃至龜毛兔角畢竟無者,亦名為法。以彼有無之自體,有無之軌則也。故比之外典之萬有萬事萬物等言,而此言為最汎。又指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
至於云何為『諸法之內涵』?茲依《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得自在哉,諸法自然故。
(二)無自然哉,諸法無興立故。
(三)無蹉跌哉,諸法無所有故。
(四)無所有哉,諸法離形貌故。
(五)無形貌哉,諸法虛無故。
(六)無蔽礙哉,諸法無教相故。
(七)無教化哉,諸法自然無所有故。
(八)離所有哉,諸法釋歸趣故。
(九)無歸趣哉,諸法無別離故。
(十)無別離哉,諸法無所生故。
(十一)無所猗哉,諸法自然淨故。
(十二)心性淨哉,諸法無分如空等故。
(十三)無倫比哉,諸法無伴黨故
(十四)無侶哉,諸法離於二故。
(十五)無有二哉,諸法澹泊故。
(十六)無量哉,諸法無斷絕故。
(十七)無邊際哉,諸法無崖畔故。
(十八)無誠諦哉,諸法顛倒從不誠諦而有所住故。
(十九)無顛倒哉,諸法常淨得安已故。
(二十)有常哉,諸法無歸向故。
(二十一)清淨哉,諸法本淨因明達故。
(二十二)已自然哉,諸法無我而顯曜故。
(二十三)安隱哉,諸法無想念故。
(二十四)無猶預哉,諸法內寂然故。
(二十五)無欺妄哉,諸法究竟無誠諦故。
(二十六)靜寞哉,諸法澹泊相故。
(二十七)無吾我哉,諸法除於我故。
(二十八)無穿漏哉,諸法解脫相故。
(二十九)趣寂滅哉,諸法離所念故。
(三 十)無恐懼哉,諸法離若干故。
(三十一)造一等哉,諸法等御脫故故。
(三十二)慌忽哉,諸法不想本際故。
(三十三)無有想哉,諸法無壞閒默緣故。
(三十四)順空哉,諸法離眾見故。
(三十五)無有願哉,諸法離三世故。
(三十六)斷三世哉,諸法無去來今故。
(三十七)無為等哉,諸法究竟無生故。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七者』,即所謂諸法之內涵,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法之內涵』者,即佛法內容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
總而言之,「法」是軌則,軌道、原則的意思。「法」就是佛教我們處事待人與修行證果的原則。如果我們用「修行證果」這四個字,現代人聽了也很難懂。我們換一句話來說,提升自己生活層次的原則,大家就好懂。超凡入聖,提升我們生活的層次,這就是「法」。「法」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也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裡面講「正知正見」,也就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也不是從外面來的。皈依,皈是從我們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我們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所以「法」也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是佛沒有牽著我們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的人,這是他老人家值得我們尊敬之處。真實智慧現前,你的思想、見解才能正確;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錯誤。怎麼知道自己想錯、看錯了?實在講,佛教我們的原則是「你有想就錯了,你有看法就錯了」。所以我們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諸佛菩薩的看法、想法,這決定正確。依照經典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換言之,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我們就老老實學著怎麼做,這就對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