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無忌杜撰
006 中歐合擊 報復課稅歸零 鎖喉全球半導體產業 遵守國際規則 WTO 正常運轉?
報復課稅
一、WTO裁定:歐盟有權對40億美元美國商品課徵關稅 2020/10/14
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天裁定,歐洲聯盟有權對40億美元(約新台幣1150億元)美國商品課徵關稅,報復美國補助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Boeing)。WTO於一年前允許美國,以空中巴士(Airbus)獲得政府補助為由,對75億美元的歐盟商品課徵關稅。WTO這項裁決可能會升高大西洋兩岸貿易緊張關係。但雙方談判人員指出,這也可能促使雙方終於展開談判,解決歷時16年法律戰爭。
拜登新難題 歐盟宣布對美千億貨品課報復稅 2020/11/10 07:10
《路透》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上個月同意歐盟可對美國課徵關稅,歐盟遂在當地時間週一宣布施行,讓雙方已糾結16年的民航補貼爭議持續延燒。美國已針對空中巴士案件對歐盟75億美元商品課稅超過1年。自週二起,歐盟將對美國出口的飛機、零件課徵15%關稅,另對香菸、果汁、魚類、堅果類、酒精、賭場和健身用品課稅25%。
歐盟人民經濟委員會執行副總裁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我們在每個階段的意向很清楚,那就是想試著解決這一長期爭議,很遺憾地,儘管我們付出了努力,美國方面卻缺乏進展,因此歐盟將行使自身權利,在WTO的核准下,就波音公司問題採取對應措施。」
二、不服WTO認定加徵中國大陸關稅違規 美國提起上訴 2020-10-27
美國川普政府26日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的一項爭端裁判提起上訴,由於華府已透過封殺WTO上訴機構新任法官的任命而癱瘓上訴程序,因此,美國政府這項舉動實際上是使WTO的判決無疾而終。世貿組織日前認定,美國對逾2,34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違反了國際規則。中國大陸當局抨擊華府趁WTO上訴機構跛腳時提起上訴 ,並宣稱WTO的這項裁判是多邊貿易體系戰勝單邊主義。與此同時,川普政府捍衛其關稅戰略,並表示WTO的裁決與去年12月美中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無關,這項協議使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戰休兵。美國駐WTO代表團的一位代表說,關稅是解決中國大陸強迫技術移轉政策所造成問題的唯一途徑。
拜登稱若當選將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 幕僚卻說是重新評估 2020/08/07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到來,如何處理日趨緊張的美中關係,成為選戰焦點之一,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接受專訪時表示,他將取消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但拜登1名幕僚卻在之後向其他媒體說,拜登當選後是否要撤銷中國商品關稅,這件事還沒有定論,但拜登立場沒有改變,一上任將會重新評估關稅。
《富比世》(Forbes)報導,拜登日前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專訪,主持人賈西亞-納瓦洛(Lulu Garcia-Navarro)詢問拜登:有人稱川普立場是好的,能反制中國影響力,你會繼續這些關稅措施嗎?
拜登則回說,誰說川普的主意是好的?製造業已經陷入衰退,農業損失數十億計美元,讓納稅人必須買單。
-----------------------------------------------------
半導體
美國公告:徹底斷絕華為上游半導體供應2020-05-16
就好像一套武功的連續招式一樣,在要求台積電至美國設廠獲得台積電正面首肯之後,美國商務部幾乎在同一時間,宣告修改進出口規定,全面阻斷全球採用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生產設備所生產的半導體產品供貨給華為,也等於宣佈,斷了台積電繼續左右逢源的念頭。(延伸閱讀:台積電赴美投資,半導體出現三大劇變)
5月15日商務部做出了幾個決定,要一次把華為頭上的緊箍咒收到最緊。新的規則主要是把內含美國技術的認定從產品本身往上延伸至製造設備,只要晶片產品使用具有美國技術的設備生產,就會受到美國法令的限制。只要使用美國軟體或美國設備進行設計、製造的晶片產品,要出貨給華為,都必須先行取得許可。
而和華為正在進行的晶圓代工訂單中,必須在台灣時間5月15日前投入生產,並在120天內完成交付,否則仍屬於違規行為。(完整公告內容)
這種從源頭進行控制的作法,讓台積電無法再假裝置身事外,加上答應美國邀請設廠,也讓台積電的真正立場更為明確。一直以來,台積電的股權結構比例上美國資本佔超過六成,而其客戶絕大多數也來自美國。
根據台積電的財報推算,包含蘋果、超微(AMD)、高通、英特爾等泛美系晶片業者,佔其總營收超過六成,而包含華為以及其他中國客戶的營收約佔台積電的兩成,若中美決裂,台積電並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延伸閱讀:不只美國,日本也計畫招引英特爾和台積電到日本設廠)
隸屬華為集團、中國最大的晶片設計業者海思半導體,其主要的晶片代工伙伴就是台積電,雖然過去幾季為了分散風險,已經逐漸把訂單轉往中芯、三星,甚至聯電,但比例仍很低,且這些晶圓代工廠在技術層次上根本無法與台積電相提並論。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聯電也同樣都使用了美系半導體製造設備,無法擺脫美國控制。即便是中芯,也有許多機台來自應用材料(Appiled Materials)等美系業者。
中芯雖早做準備,已經從美股下市,最大程度的減少了來自美國的直接威脅,但中芯製程技術進展仍有限,今年14nm良率仍不樂觀,在無法取得EUV(極紫外光)機台的情況下,根據研究,其未來最好的發展就是利用現有DUV(深紫外光)機台做到7nm等級的產品,但預估至少仍需要數年的時間。且若持續為華為代工晶片,可能也會遭受美國的制裁。
不過商務部在祭出更嚴格禁令的同時,也同時展延了對華為的業務許可,讓許多在美國農村地區營運無線網路的公司仍然能和華為維持業務運作,同時尋找替代方案。
事實上,自去年,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後,連續遭受包括FPGA等關鍵半導體零組件的禁運,使其在伺服器以及電信設備方面遭到斷料的陰影,加上Google收回對華為的Google mobile service(GMS)授權,華為手機也因此無法使用Google的許多關鍵服務,歐美市場市佔大幅下滑。
為突破美國的限制,華為一方面加大遊說力道,一方面透過供應商對華府施加壓力,同時也大鑽制裁規定的漏洞,利用豁免機制爭取額外時間窗口,進行庫存的累積以及供應鏈的轉換。
也因此,雖然遭受制裁,但華為的整體業績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它仍然有許多半導體製造商供應其設備與終端製造所需的零組件,台積電也在年初的法說會中,宣稱要繼續為華為生產晶片,而因為高階製程關鍵技術中的美國成分很低,因此自信不受美國政策影響。美國的制裁手段也因此事倍功半,成效不彰。
同時,華為也發動國家力量施壓美國,在三月的記者會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對媒體表示,中國不會坐視華為被美國壓制。事實上,中國在前不久啟動對蘋果(Apple)、思科(Cisco)、高通(Qualcomm)等美國企業的調查,可能尋求限制這些公司在中國的商業行動,甚至要脅暫停購買波音(Boeing)公司的飛機,以作為報復手段。
美國商務部看到華為即便在制裁進行中,仍然持續使用來自美國的軟體進行晶片的設計,購買美國的晶片來打造其手機與電信產品,以及持續使用來自台積電的最高階製程製造手機與伺服器晶片,因此決定要加大制裁力道。
對美國而言,抵制華為主要還是為了國家安全考量,在過去幾年中,由於對華為電信設備以及手機產品資安的疑慮,因此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發現華為設備中有許多故意為之的漏洞,嚴重威脅使用其設備的國家的安全,前幾天還被Linux基金會抓到其在核心修補檔案中置放了後門。但關鍵還是在於華為以及其子公司公然違反美國制裁伊朗以及北韓等極權國家的規定,偷偷輸出軍事等級的設備給這些國家,坐實了美國政府的指控。
美國華為新禁令如何鎖喉全球半導體產業 2020-07-01
六月十五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修改美國企業與中國電信大廠華為生意往來的禁令,允許雙方共同合作制定5G網絡標準。這項規定是為了讓美國公司維持競爭力,未來美國企業不需獲得商務部許可證,在標準制定機構中,能與華為分享制定5G的資訊。
合作是不讓華為獨占5G市場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接受美國福斯財經台(Fox Business)訪問時表示,開放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美國企業更全面參與通訊領域的標準制度,「美國的參與和領導將影響未來5G、自動駕駛、人工智慧和其他領先技術。」美國要取得5G的話語權,不讓華為獨占全球5G市場。
不是一個多月前才說要擴大華為禁令,現在又要「鬆綁」?美國要放中國一條生路了嗎?
今年四月底、五月中,美國商務部宣布「新華為禁令」,將打擊面擴大到華為以外,牽連到所有中國科技業;要求使用美國技術的全球半導體業者,若要銷售晶片產品給中國業者,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的許可證,也警告將不再展延華為跟美國企業做生意的臨時通用許可(Temporary General License ,TGL)。
不過,雖然六月中美國口頭說要鬆綁,但上述這項四月底宣布的「禁令」,至今仍高掛在美國商務部的網站上,代表這項禁令如期執行,沒有因為美國與華為在5G標準制定上的合作而有所改變。
羅斯在六月二十三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新禁令沒有漏洞,將可積極防堵想違規的廠商。」這是他對於有產業律師與立法者認為新規太過複雜、有鑽漏洞疑慮所做的回應。美國商務部也在六月十六日致函給相關業者,提醒他們要留意新規定,並警告業者在與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或相關企業往來時,都要遵守規定。羅斯言下之意,新禁令勢在必行。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4月底宣布新華為禁令,影響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美聯社)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4月底宣布新華為禁令,影響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美聯社)
消費型3C電子產品也列入管制
「這項擴大禁令,比之前制裁華為還可怕!」一位半導體業者憂心忡忡地說,未來全球半導體業者都要受到美國這項禁令的衝擊。
該禁令是針對美國《出口管制條例》(EAR)進行三項修改,防止中國透過「民用供應鏈」的途徑,獲取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和其他先進技術,然後轉為軍用,因此把軍、民的管道全面管制。
其中一項是修改「軍事最終用途」的定義,擴大管制產品的範圍。過去僅限制某些電子類、化學類、材料加工、軍火武器和航空產品,出售給中國、伊朗、北韓等國家需要申請,新規定增加了半導體設備、材料加工、電信商品、監視器等產品,甚至連軍用品安裝、維修等提供協助的產品也受到限制。(相關報導:美國正式宣布:「華為、中興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更多文章)
第二項改變是取消「民用最終用途」的豁免,因為美國商務部認為「民用」與「軍用」的晶片終端產品越來越密不可分。過去出口至中國的產品,除了半導體設備,還有電腦、電信設備、光學設備、音箱或耳機等享有豁免的產品都被取消,必須要申請出口許可才能出口。也就是說,消費型3C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家電、螢幕等都列入管制範圍。
-------------------------------
韓媒 : 三星與SK海力士已向美國申請華為禁令豁免 2020/09/10
近日三星與 SK 海力士相繼宣布記憶體 15 日將停止供貨華為後,據韓媒《BusinessKorea》週四 (10 日) 報導,兩家目前皆已向美國商務部發出官方信件,請求美國豁免以繼續出售記憶體晶片。
此外,除三星與 SK 海力士外,另一記憶體大廠美光 (MU-US) 在上月也向美國政府提出類似請求,而台廠聯發科 (2454-TW) 也正盡快申請當中。
華為禁令將於 9 月 15 日生效,屆時若沒有美國政府的特別許可,則不能向華為提供採用美國技術的半導體晶片或設備。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川普對中國態度變得更趨強硬,就目前而言,美國商務部短期內恐沒有發放特殊許可證的打算。
對於記憶體大廠而言,除華為出貨問題外,他們還須面對中國方面記憶體定價審查,2018 年中國對三大記憶體廠進行反壟斷調查,並求償 80 億美元的鉅額罰款,儘管中國政府至今尚未進行任何動作,但對此韓媒表示,華為禁令實行後三星與 SK 海力士恐將面臨罰款問題。
-------------------------
高通已獲得美國許可,可向華為供應晶片,不過只限 4G 晶片 - 11 月 17, 2020
在美國貿易限制措施生效後,Qualcomm 和所有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在今年 9月份就不得向華為出售產品了,不過 Qualcomm 近日獲得美國政府授權可以向華為售賣 4G 手機晶片,不過不是 5G 晶片,看來禁令還是沒得到根本都破除。
據多家媒體援引稱 Qualcomm 在上週五(13 日)獲得美國政府許可,可以向華為銷售 4G 手機晶片,在美國對華為施加的貿易限制中取得一項豁免。 Qualcomm 公司一位女發言人表示:「我們獲得了包括若干 4G 產品在內的多種產品的許可。」
該發言人拒透露可以出售給華為哪些 4G 晶片,但表示它們與移動設備有關。她說,Qualcomm 還有其他許可證申請正在等待美國政府的處理。
分析師 Stacy Rasgon 說,Qualcomm 即使獲得出貨許可,影響可能也很有限,因為這項許可只涵蓋4G 晶片,而消費者已轉向更新的 5G 裝置,目前尚不清楚美國官員是否會准許高通出售 5G 智能手機晶片給華為。
此外,除了 Qualcomm,主要的半導體晶片供應商美光科技和其他美國企業還是處於禁止向華為出貨的狀態,但目前這些企業均表示已申請許可,而 Intel 則稱已有出貨給華為的許可。
-------------------------
以錯誤的方法追擊中國
拜登說,我們正以錯誤的方法追擊中國,中國一直在竊取智財,能否在中國開展業務取決於是否遵守外資51%持股上限,那些狀況必須結束。拜登稱,他當副總統時花了許多時間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交道。
賈西亞-納瓦洛追問,若拜登廢除那些關稅,希望得到什麼?還是說拜登是在對方沒有任何讓步的狀況下,就廢除關稅?
拜登則稱,問題在於中國和美國在國際關係、國際貿易中應該採取何種適當行為,中國必須遵守國際規則,我方作為等於自動繳械。他並稱美國在全球經濟比重25%,卻把手戳向盟友的眼睛。拜登指的是川普針對加拿大、歐洲和亞洲盟國的徵收關稅措施。
拜登認為,中國會有反應之時,是我們結合世界其他國家力量...到時就是事情開始改變之時,更是中國行為將改變之時。
儘管拜登的言論表明他將取消對中國關稅,但拜登1名幕僚卻告訴《華盛頓郵報》,拜登當選後是否要撤銷中國商品關稅,這件事還沒有定論,但拜登立場沒有改變,拜登一上任將會重新評估關稅。該名幕僚認為,拜登當時顯然是在回應主持人所謂「川普立場是反制中國影響的好立場」的說法。
-------------------------------
中美貿易戰:拜登的新戰役和新武器
美國大選落幕,特朗普還未承認敗選,中國領導人可能已經在開會研究--白宮易主後,貿易戰將何去何從?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爆發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原本是2018和2019年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黑天鵝」。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和美國大選,搶了它的頭條。然而,中美兩國間的關稅依然高懸,世貿組織依然無法正常運轉,即便是暫時簽下的階段性協議也未完全履行,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依然是國際貿易中的大反派。多位專家向BBC中文表示,這場戰爭似乎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但拜登上台後,無論使用的武器和策略,還是最終目標,都可能發生巨變。
「不幸的是,貿易戰還會繼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人員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向BBC中文表示。他甚至認為,中美貿易戰持續時間將遠遠超過拜登任職的四年。既然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妨讓我們擺開沙盤,考慮各種新變量,推演這場貿易戰的演變和終局。特朗普還是拜登?擺在中國面前的「兩個美國」
拜登當選後面對的五道經濟考題
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出中美貿易戰:特朗普競選連任的大賭局
美方換帥,但「冷戰」稍後繼續拜登和特朗普,個人風格截然不同,執政理念大相徑庭,選民群體甚至水火不容。拜登多次表示。上任後第一天就要廢除特朗普的多條行政命令,在他看來國際秩序已經「四分五裂」,而且「已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認為,即便如此,中美貿易戰會持續,時間將遠遠超過拜登任職的四年。「拜登執政後,外交政策會發生許多轉變,比如增進與北約和世衛的關係,但與對抗中國將保持不變。」經濟學人智庫(EIU)研究分析師伊莫金·佩吉-賈勒特(Imogen Page-Jarrett)認為,兩個大國愈發視對方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施壓也能獲得美國跨黨派支持。貿易戰將不會是一場「始於特朗普,終於特朗普」的戰爭,源於中美戰略競爭的深厚背景。
赫夫鮑爾提醒,中美貿易戰已演變成「第二次冷戰」的一部分,戰況可能會有起伏,比如拜登在言語上可能不會像特朗普那麼激烈,但中美關係基本上已無可能回到布什和奧巴馬時代。
貿易戰開始後,美國大豆出口量大幅下跌,價格也跌至10年來的最低點,這給中西部的農民造成巨大損失。不過,拜登也不太可能一上任就加大火力,對中國發起新一輪貿易制裁。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首席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認為,拜登沒什麼政治動機,去軟化現有對華立場,不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將不得不專注美國國內疫情。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貿易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也認為,拜登上任第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將優先處理國內疫情和經濟困境,貿易問題處於次要地位。不過他也補充,「中國可能是唯一例外」。上述學者普遍認為,這場貿易戰唯一不變的是「繼續打」,除此之外,白宮新主人所選的戰鬥武器、戰爭策略,甚至最終目標,都將發生變化。
更換武器:關稅不是唯一選項
特朗普鍾情於「武器化」關稅,於2018年12月發推特自稱「關稅人」(Tariff Man),當天美股還因此下挫3%。拜登在競選中也展示出對華強硬的態度,不過他屢次批評特朗普無限制施加關稅。在拜登和其支持者看來,「中國貿易不公平」這個診斷沒錯,但「關稅」這個藥方錯了。佩吉-賈勒特認為,拜登可能不會揮舞關稅大棒來威脅中國,轉而利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集體談判以及國內稅收政策來支持美國企業。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時代幾乎被邊緣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可能將重新發揮作用。過去兩年,在美國阻撓下,世貿組織的上訴機制癱瘓,經費驟降,總幹事提前離任,改革進程停滯。雖然新任總幹事候選名單縮減到尼日利亞前財長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和韓國貿易部長俞明希兩人,但卻發生戲劇化一幕--幾乎所有成員國都支持伊維拉,只有美國支持俞明希。
白宮易主後,世貿組織的僵局或許可以打破。赫夫鮑爾認為,拜登將接受伊維拉出任總幹事,並推動改革和重建上訴機構。雖然世貿組織不可能出台限制中國國企和強制技術轉讓的新規則,但在伊維拉的影響下,可以成為一個達成多邊協議的平台,一些成員國可以坐下來,共同解決一些困難和問題。朴之水將拜登形容為「制度主義者」,因此他很可能支持改革世貿組織,並通過該組織聯合其他國家,向中國施加多邊壓力,以滿足美國在知識產權、補貼、勞動和環境法規等領域的訴求。拜登最新的言論印證了這一判斷。本月中國與14個亞太國家簽署全球最大自貿協議(RCEP),拜登隨後表示,美國站全球貿易量的25%,需要聯合其他民主國家所佔的另外25%,才能制定全球貿易新規則,否則中國就會決定這場遊戲的結果,因為他們將是唯一的玩家。
更換武器,是否代表拜登會完全取消特朗普的關稅?朴之水認為,拜登可能會聽從專家建議,意識到許多關稅對美國生產者和消費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會把關稅集中針對那些有確切證據表明存在不公平貿易的部分,而不是一刀切地徵收,這樣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自我傷害。
更換目標:縮小逆差到戰略對抗
「在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在政治上很受歡迎,因此特朗普的打法也是政治性的。」朴之水認為,特朗普的貿易戰基於減少中美貿易逆差的狹隘目標,而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將減少與單一國家的雙邊貿易逆差作為政策目標,綜合來看幾乎沒有利好。數據印證了朴之水的說法。貿易戰打到現在,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雖然一度稍有降低,但整體貿易逆差卻在2016到2019年間上升了22.8%,疫情開始後,與中國的逆差再次上升。背後的原因是,中國丟掉的跨國公司訂單並沒有回到美國,只是轉而從第三國進口而已。今年1月兩國簽署貿易協議,主要側重於中國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拜登攻擊該協議是「無法執行的」,「全是北京模糊、無力、老套的承諾」,使中國能夠繼續「向其國有企業提供有害的補貼」並「竊取美國的理念」。朴之水認為,拜登上台後會更多地從專家的建議中獲得戰略信息,採取更詳盡的分析方法,了解貿易對美國消費者、生產者和工人的好處,然後再制定戰略目標,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美國整體外交政策,當然其中可能包括人權問題。如果美國將目光從單純的貿易逆差上拿開,很多國家都會鬆一口氣。因為特朗普的關稅遍地開花,目前依然保持著,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鋼鐵和鋁、對歐洲的葡萄酒和奶酪等針對美國盟友的關稅。
其他貿易戰
當拜登重塑對華方針時,可能會減少針對盟友的關稅,集中壓力對付中國。馬志昂認為,拜登很可能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外交摩擦,比如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與澳大利亞的新貿易戰,以及與日本、韓國和台灣的長期緊張關係。
對中國而言,這些國家中不乏重要的貿易伙伴,如果共同向中國施壓,對本國經濟打擊將遠超美國"單打獨斗"。但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四年時間是否足夠打完對中國的貿易戰依然存疑。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認為,特朗普的貿易戰和可能的金融制裁改變中國政策的前景大約為零。「即使拜登轉向聯盟外交,縮小需求清單,習近平也只會在他認為符合中國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的領域進行改變。中國當前正在放開金融限制,縮小外資進入的壁壘。但這些變化都是出於中國自身利益的考慮。」
更換策略:全面施壓到重點突破
2018年貿易戰開打後,逐漸成為特朗普外交領域的「主菜」,其他「配菜」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損害「主菜」的表現。因此,當2019年香港抗議示威如火如荼之時,特朗普一度保持距離,甚至在一條推文中稱習近平為「一位偉大的領導人,他尊重自己的人民,」他能讓香港危機「有一個圓滿而文明的結局」。而彼時,中美正在進行貿易談判。此後,特朗普對華政策迎來一輪轉變。今年疫情肆虐後,特朗普任內經濟成績被快速抹平。在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面前,貿易戰帶來的政治利益幾乎不值一提。特朗普話鋒一轉,開始高調批評中國為病毒全球傳播的禍首,並在經濟、外交、科技、人權等所有領域全面對華施壓。
經濟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定義為『關乎國家安全』
「特朗普試圖將幾乎經濟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定義為『關乎國家安全』。」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 表示,因此才對TikTok和華為等公司施加禁令。赫夫鮑爾認為,拜登會試圖將國家安全問題限制在5G、人工智能、先進半導體、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在這個較短清單上,拜登會盡量與美國盟友達成一致。然後在2021年中期,拜登制定出對華大戰略後,估計會豁免一部分對華關稅。然後,人權問題和地區安全可能將取代貿易,成為這位民主黨總統對華政策的「主菜」。在佩吉-賈勒特看來,美國將更傾向於從貿易問題轉向在更深層問題上與中國對抗,包括人權和地區安全。前幾屆美國政府一直猶豫不決,是否要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強力施壓,但總顧慮會破壞經濟關係。然而,在當前的環境下,這對拜登政府來說,不僅合乎心意,而且政治上有利可圖。預計拜登將對侵犯人權的中國官員和實體,實施更多制裁。除此以外,拜登也可能選擇一些領域合作。可能性最大的是,應對氣候變化。佩吉-賈勒特稱,拜登和習近平都各自提出雄心勃勃的碳中和計劃,這可能為圍繞清潔技術和產業升級的政策合作帶來機會,這一點或許會一定程度上平衡其他領域的緊張關係。
S
可能超越拜登任期的貿易戰終局
超越貿易戰,在特朗普和拜登眼中,中國形象不盡相同。「特朗普和他最親密的伙伴,特別是納瓦羅和蓬佩奧,篤信『生存威脅』之說--要麼你死,要麼我亡。」赫夫鮑爾認為,拜登很可能會效仿艾森豪威爾,將中國視為長期「對手」,當然有競爭,但也有合作的領域,比如氣候變化和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特朗普眼中,中國可能是'一隻吃人的老虎;拜登的眼中,中國是'一隻可控的豹子'。"
無論如何,貿易戰可能會更換武器,更換目標,更換策略,中美關係長期惡化在所難免,貿易戰以不同形式持續下去也成必然之勢。時間流逝,貿易戰最終有結束的一天。長期來看它將怎樣收場,專家們觀點不一,大概分為四種可能性:
如果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僅僅停在貿易領域,或許可以參照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日本對本國出口下狠手,進行自我限制,廣場協議簽署後進入長期經濟停滯,貿易戰自然不了了之。第二種情況,美國在二戰前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打響與加拿大和歐洲的貿易戰,之後自身經濟深陷大蕭條之苦,不得不主動取消關稅,挽救經濟。如果如赫夫鮑爾所言進入「第二次冷戰」,中美的衝突層次更深,領域更廣,或許可以參照上一次冷戰的結束--其中一方發生政治崩潰,打破兩者實力對等的關係。最後一種,可能是中國領導人更願意看到的--中國在經濟上逐步趕上,甚至超越美國,當兩國經濟實力逆轉,美國缺乏制裁中國的優勢地位時,貿易戰也將落下帷幕。
=========================================
莫言無忌喟嘆:「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之樂而樂歟。中歐合擊 報復課稅歸零 鎖喉全球半導體產業 遵守國際規則 WTO 正常運轉?白宮易主後,世貿組織的僵局或許可以打破。拜登將接受伊維拉出任總幹事,並推動改革和重建上訴機構。雖然世貿組織不可能出台限制中國國企和強制技術轉讓的新規則,但在伊維拉的影響下,可以成為一個達成多邊協議的平台,一些成員國可以坐下來,共同解決一些困難和問題。朴之水將拜登形容為「制度主義者」,因此他很可能支持改革世貿組織,並通過該組織聯合其他國家,向中國施加多邊壓力,以滿足美國在知識產權、補貼、勞動和環境法規等領域的訴求。拜登最新的言論印證了這一判斷。本月中國與14個亞太國家簽署全球最大自貿協議(RCEP),拜登隨後表示,美國站全球貿易量的25%,需要聯合其他民主國家所佔的另外25%,才能制定全球貿易新規則,否則中國就會決定這場遊戲的結果,因為他們將是唯一的玩家。貿易戰,在特朗普和拜登眼中,中國形象不盡相同。「特朗普和他最親密的伙伴,特別是納瓦羅和蓬佩奧,篤信『生存威脅』之說--要麼你死,要麼我亡。」,拜登很可能會效仿艾森豪威爾,將中國視為長期「對手」,當然有競爭,但也有合作的領域,比如氣候變化和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特朗普眼中,中國可能是'一隻吃人的老虎;拜登的眼中,中國是'一隻可控的豹子'。"時間流逝,貿易戰最終有結束的一天。大概分為四種可能性:如果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僅僅停在貿易領域,或許可以參照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日本對本國出口下狠手,進行自我限制,廣場協議簽署後進入長期經濟停滯,貿易戰自然不了了之。第二種情況,美國在二戰前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打響與加拿大和歐洲的貿易戰,之後自身經濟深陷大蕭條之苦,不得不主動取消關稅,挽救經濟。如果如赫夫鮑爾所言進入「第二次冷戰」,中美的衝突層次更深,領域更廣,或許可以參照上一次冷戰的結束--其中一方發生政治崩潰,打破兩者實力對等的關係。最後一種,可能是中國領導人更願意看到的--中國在經濟上逐步趕上,甚至超越美國,當兩國經濟實力逆轉,美國缺乏制裁中國的優勢地位時,貿易戰也將落下帷幕。
川普「美國優先」策略,對加拿大、歐盟諸國重新啟動貿易談判,讓全球的貿易量下滑,在戰略考量下,將中國崛起視為重中之重,經貿外交政策均以「抗中」為主軸,拜登雖將中國視為重要挑戰者,但美國最大威脅還是俄羅斯。?拜登當選,美國內政將進入「盤整期」,進行中美友好會談。拜豋的福蔭 川普訪中簽署2535億美元大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拜登當選,美國內政將進入「盤整期」,進行中美友好會談。中國的態度是誠信履約;不卑不亢、密談可成、一攬交易、有捨有得。中歐合擊 報復課稅歸零 鎖喉全球半導體產業 遵守國際規則 WTO 正常運轉? 是中國想要的未來嗎?….天意難測!天意難測!… 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