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秋冬頻頻發生的空污「紫爆」,即將不見了?環保署2016/11/29宣布,12月1日起將整合目前一國兩制的空污指標「PSI」及「PM2.5濃度」,實施AQI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分成綠色、黃色、橘色、紅色、紫色及褐紅色等6個等級,依照此一新標準,PM2.5要達到150微克,才會達到紫色的非常不良等級。台灣空氣健康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批評,PM2.5超過71微克,也是原指標PM2.5紫爆等級標準,對健康就會造成很大影響,空污也很嚴重,民眾也已經習慣要注意防範,何必再向上建立不同等級,粉飾台灣空污不良的問題。依照最新的AQI等級,去年達到橘色等級以上的站日數比率是21.43%、紅色是4.73%、大於200紫色是0.08%,主要是PM2.5達到AQI橘色是35到54,達到紅色是54到150微克,但若要達到紫色等級要變成15至250微克,相當於過去紫爆71微克的一倍,比較去年全台PM2.5紫爆站日數是0.59%,明顯減少。
空汙在中南部影響嚴重,測量標準也再度被環保團體批評,過去用PM2.5標準計算,經常可以聽到紫爆說法,環保署將測量指標改成AQI,過去紫爆時刻都只能叫做「紅害」,環保團體認為標準放寬根本就是欺騙民眾。過去在PM2.5標準大於71立方微克叫「紫爆」,不過從去年12月開始環保署將空氣品質指標換成AQI,現在只能叫做「紅害」,環保團體批評這種算法根本是愚民。以PM2.5和AQI值相對比,標準值放寬後過去紫爆時刻如今對應下來是紅色,要到紫色警戒得201立方微克,根本不太可能。也難怪李應元有膽敢堵上烏紗帽。環保團體葉光芃說,不管是PM10或是臭氧,如果沒有減少20%濃度就該下台,不要用紅害的日數來算。環保團體就是不滿環保署只會玩表面遊戲,畢竟民眾是門外漢看不懂,但實際吸到的髒空氣也確實是最真實感受!
民間將近三千個微型空品感測器,為空氣汙染監控多了一道防線。 但感測結果與呈現方式和官方版本有出入,也讓官方多少感到難堪。癥結出在哪裡?家住台中的創客(Maker)黃維嘉信箱裡躺了一封信,標題寫著:「請貴網站『PM2.5空汙動態地圖』確依空氣品質標準(AQI)狀態色塊標示PM2.5顏色分級,避免民眾混淆。」黃維嘉製作的「PM2.5空汙動態地圖」,原始資料來自於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伶志與民間「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LASS)合作的「微型監測與即時空品計畫」--透過全台約三千個微型感測器,監測區域的即時空氣品質(以下簡稱空品)。黃維嘉將這些即時資訊整合後,以動態方式呈現,使用者因此能透過代表不同空氣品質的色塊變化,清楚看到一整年的空品趨勢。他用民眾熟知的空汙「紫爆」諧音,為他的動態地圖取名「紫豹在哪裡」。
二○一六年十二月,環保署修改空氣品質預報的標準,從原本的「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改成「AQI」,其中,爭議最大的便是過去PM2.5濃度超過大於七十微克/立方公尺就算「紫爆」;但新修的指標,卻是提升到一五○微克/立方公尺才會達到。環保署強調,修改成AQI指標是比照美國標準,雖然數值上變更了過去的「紫爆」標準,但環保署也將警示範圍調降成超過五十四.五微克/立方公尺的「紅害」。鄰國日本一樣將紅色標示為警戒濃度,超過七十微克/立方公尺,便提醒民眾注意防範。除了標示色塊的標準不同,監測數值的呈現方式也是官民之間另一個爭執點。目前環保署的PM2.5濃度是「移動平均值」(計算方式見附表),因此常讓民眾詬病環保署的汙染警示會有「延遲」的問題。「現在很多學校會根據環保署公布的PM2.5濃度,來掛不同顏色的『空汙旗』,但那個數值顯示的,搞不好是昨天的汙染濃度,現在掛這個旗有什麼用?」一六年開始推動微型測站認養計畫的台中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說道,「像今年十月某一天,官方的網站晚上十點才顯示『紫爆』,但民間微型感測早在三、四個小時前就爆了。 還我紫曝否則免談?不無審究之要。
監察委員仉桂美、章仁香調查台中火力發電廠機組事故頻傳,官網發布新聞稿,內容指台中大砍中火生煤許可量24%,對空汙改善並無實益,應檢討改善。台中核可的生煤許可量降為1600萬公噸,降幅24%,但中火10機組平均年用量僅1800萬公噸,扣掉去年1號機組維修,9部機組運轉得扣掉10%用量,等於1620萬公噸,實際只減少1.11%、20萬公噸。盧秀燕批評市府未誠實面對空汙問題,「林市長不能只靠嘴巴來對抗空汙」。監察院對下級政府的監督具公權力、不分顏色,市府被糾舉反批監委有政黨色彩,讓人無言。她強調若當選會與中央協商,停止中電北送,並檢討中火的生煤量與操作執照。 紫曝警示用愛發電口罩附身?盧秀燕可否免費發送口罩不受賄選之限制?不無審究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