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以降證交稅提振股市,這根本是「病急亂投醫」、完全搞錯方向的結果,因為,造成股市風雨飄搖的主因,在於股民沒信心,沒信心的下一步,就是民間的消費心理會陷入非理性的惡性循環恐慌;民眾即使有錢,也不太敢花,大家都唯恐經濟會產生更衰退的「寒蟬效應」,因此,政府的態度,就是最為關鍵的系絡影響因素,政府的政策才是決定人民信心的重要指標,如果政府的態度不成熟,政策朝令夕改、後語推翻前語、執行力不足,人民要上哪裡找信心來繼續咬牙忍耐下去呢?
雖然,股市是反映經濟的窗口,但是,救股市的根本之道,不在於「隨風起舞」、「即興發揮」,而是在於規劃經濟的藍圖、維持政策中長期的一貫性及穩定性。要挽救經濟危機,絕對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完整配套方案,馬政府不能只是在買月餅、送水果、調降證交稅、基金護盤這些表象的細節上打轉。劉內閣東一塊、西一塊的搶救經濟政策,實在很難讓人民有信心。
筆者認為,政府當務之急,不是推出「擴大內需」的建設計畫,「擴大內需」基本上是偏重於公共工程的硬體建設推動,只對少數的營造業者有利而已,就效益上來分析,勢必無法擴及到全民。因此,要讓人民對經濟前景有信心,政府短期內應該祭出更多針對個人的減稅政策,如此,才可以刺激消費。當美國、韓國、香港、新加坡都已實施退稅政策,以振興民間的消費與投資,台灣也應該要暫緩對擴大內需的支出,先行考慮退稅來刺激消費,並舒緩通貨膨脹的壓力,這才是正本清源的強本藥方。
要救股市,不能只靠打強心針來急救,政府應該要有全方位的思考,如何讓人民恢復消費信心,如何改善投資環境,馬政府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確的回答這些問題,要提振經濟,不能只是寄望於中國的善意和陸客來台觀光,這樣不啻是捨本逐末的不負責任思維,對民眾的信心凝聚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