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起訴書公布的第一時間,宣佈將參選二○○八年的總統,也使得馬英九將同時身兼貪污被告與總統候選人的雙重身份。
馬英九在法律上到底有沒有罪,檢察官的起訴書中有著鉅細靡遺的證據呈現與事實陳述,往後也會交由法院進行最終的審判,因此吾人沒必要就此有過多的主觀評論。
倒是馬英九在巿長特別費案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危機處理能力,以及面對檢方起訴時的態度反應,絕對是我們在看待一個台灣的未來可能領導人時,必須要去仔細檢視的對象。
首先,誠實是最佳的政策,對於政治人物尤其如此。然而,對照起訴書的內容,以及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馬英九的說詞,馬主席顯然是說了不少的謊言。光是前兩次偵訊時表示他瞭解特別費是公款,到最後一次約談時改口表示是私款,就證明他說謊的事實。而他之前所說,特別費有多數都用在犒賞員工,如今也被證明並非事實。
其次,馬英九個人及團隊的危機管理能力太差,也在這次的特別費事件中,再一次暴露無遺。從一開始輕忽整件事情的重要性,等到火燒眉頭又連忙捐出上千萬元作公益,再到各種不一致的對外說詞,都凸顯馬團隊面對危機時的慌亂決策。
再者,所謂「馬英九沒有朋友」的政壇說法,也經由特別費事件的發展過程,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在整個危機處理過程中,泛藍的立委或者是名嘴,不少是坐壁上觀、幸災樂禍。即使是要幫馬英九辯護,但也因為除了馬英九自己和極少數的核心成員之外,別人根本無從得知特別費的真相內幕,而無從為馬辯護起。
最後,馬英九的宣布參選,看似暫時轉移或模糊了貪污案的焦點,但也凸顯其個人不尊重司法,想要透過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態度。這對於一個曾經擔任過法務部長,而且在偵訊期間還大言強調相信司法、相信檢察官的馬英九而言,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諷刺。
總之,所謂「司法歸司法、政治歸政治」,馬英九特別費事件對於台灣人民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馬英九的最終司法審判結果,而是讓我們看清楚了馬英九的領導能力與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