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
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
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
訶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
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
相。何謂三輪體空?三輪即是無布施之我相,無受施之人相,亦無所施之
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又何謂『瑜伽』?『瑜伽』
者,相應之意也,有五義,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
應、與機相應。至於菩薩云何得『修習瑜伽』?依《佛說寶雨經》開示:
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修習瑜伽。何等為十?
(一) 【能常修不淨】。云何菩薩能修不淨?謂菩薩獨處宴坐,端身舒
緩結加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人中所
有一切飲食,若淨若穢若好若惡有味無味,若食噉已身火所觸,皆成不淨
爛壞可惡,而不隨順一切世間諸愚夫等耽嗜染著,我等聖者依毘奈耶法,
能以正智觀察自身,不起染著亦不耽嗜,然復我心亦不生於厭離,是故菩
薩能修不淨。
(二) 【能常修慈悲】。云何菩薩能修慈悲?謂諸菩薩於閑靜處獨處宴
坐,端身舒緩結加趺坐,現前觀察心極厭離,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
惟:諸有情輩多起瞋害作不善業,復常親近不善丈夫,無狀於我起怨讎
想,或於過去,或於未來,或於現在,起如是業,我意令彼一切有情所起
瞋害皆得斷除,令彼坐於菩提道場,如是之事不唯言說,實是菩薩甚深意
樂隨順思惟,是名菩薩能修慈悲。
(三) 【能常修緣起】。云何菩薩能修緣起?謂諸菩薩若起貪愛及瞋恚
心,作是思惟:由我起於貪瞋等法,能起之我既從緣生,所起貪瞋及貪等
境亦從緣起,誰有智者於眾緣生虛妄法中起我執著,是名菩薩能修緣起。
(四) 【能於諸過患常修善巧】。云何菩薩於諸過患能修善巧?謂諸菩
薩為欲斷除自身過患(於佛法僧,於戒於聖於梵行者,及於世間尊卑長幼
性不恭敬等)故常修習,若他相續有諸過患,堪為說者令彼斷除,不堪為
者菩薩即應捨離而去,是名菩薩於諸過患常修善巧。
(五) 【能常修空性】。云何菩薩能常修空性?謂菩薩能於如是過患,
得善巧已勤修空性,為欲捨離諸戲論故,菩薩雖復勤修空性,然心流散,
於彼彼處而心樂住;菩薩遍求於彼彼境,自性皆空求不可得,所取之境體
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觀心境了知是空,能觀察智體實非有,是
名菩薩能常修空性。
(六) 【能常修無相】。云何菩薩能常修無相?謂菩薩觀察空性之時,
修無相性;菩薩雖復勤修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又觀現前諸相體性皆
空,是名菩薩能常修無相。
(七) 【能常修瑜伽】。云何菩薩能常修瑜伽?謂菩薩觀現前諸相體性
皆空,如是諸相既不可得,觀內身相亦不可得,於身念住亦不可得,心不
執著外諸相中,念住體性亦不可得,菩薩捨離如是諸相,常能發起修習意
樂(瑜伽),是名菩薩能常修瑜伽。
(八) 【能常勤修】。云何菩薩能常勤修?謂菩薩常能勤修空性、勤修
無相又能勤修瑜伽,是名菩薩能常勤修。
(九) 【能得不悔過】。云何菩薩能得不悔過?謂菩薩修習諸三摩地,
於其境界無間而住,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是毘缽舍那,菩薩修
習三摩呬多,心得無悔又復歡喜,何以故?戒清淨故。是名菩薩得不悔
過。
(十) 【能具足戒】。云何菩薩能具足戒?謂以諸菩薩戒清淨故,得於
瑜伽,即具足戒者能增長瑜伽、修習瑜伽故,是名菩薩能具足戒。
由此觀之,菩薩若能成就此『十種法』,將得修習瑜伽。何以故?蓋菩薩
不但能依毘奈耶法,以正智觀察自身,不起染著亦不耽嗜;能令彼一切有
情所起瞋害皆得斷除,而坐於菩提道場;能於貪瞋等法,起之我既從緣
生,所起貪瞋及貪等境亦從緣起;又能斷除自身過患,而若他相續有諸過
患,堪為說者令彼斷除,不堪為者菩薩即應捨離而去;而且能觀察智體實
非有,而所觀心境了知是空;又能勤修無相,於彼諸相現前,觀現前諸相
體性皆空;又能捨離如是諸相,發起修習意樂(瑜伽);於修習三摩呬
多,能心得無悔又復歡喜;又以諸菩薩戒清淨具足,是故菩薩得修習瑜
伽。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
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
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
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
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
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
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
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
(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
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
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
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
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