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新聞網2013年10月31日【經濟日報╱記者邱建業、林毅璋、周克威/即時報導】主計總處發布2013年第3季GDP概估數字僅1.58%,較原來預測的2.47%減少0.89個百分點,最主要原因是輸出實質成長僅1.68%,較原預測3.66%減少1.98個百分點衝擊最大,內需不如預期也是主因。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將維持購債規模在目前的每月850億美元,基準利率也維持不變,符合市場預期。Fed也重申購債的步調並非預設,而是取決於Fed對經濟的展望,因此須等待更多證明景氣回溫具有可持續性的證據,才會開始調整購債的規模,本次Fed和外界的溝通上並未能給出更具體的參考指標。
基本上美國現在國內市場狀況是進口物價上漲,而此一情況是否是因為美國未大幅與RCEP等主要貿易國簽訂FTA零關稅貿易待遇,導致相同貿易品在世界貿易市場的相對價位,因為關稅無法下調的關係而偏高。而且因為APEC對於環境清單要求關稅必須下調至5%以下,而美國進口多數的貿易品短期內尚無法達到此一要求,而且美國基於本身關稅稅收,對於政府財政歲入機制運作的問題,短期內也無法在貿易及關稅因應,而且在各國GDP年底對於預期值達成率的要求,所以反映在貿易品的物價價格上,所以美國認為經濟成長趨緩,可能主要也是基於此一理由之下,所以其國內物價上漲才不會對於其GDP成長有所影響。
QE最主要的影響是對於房市房價支出的增加,但是相對的在負面會因為消費排擠作用,使得GDP整體成長預測會下修。而物價上漲本來在消費能量許可下,GDP是會因為消費產值擴增而相對上調,也是基於這個原因QE才不能在這個時候緊縮,而儲蓄率則是繼續支持一定消費量的來源,而美國的平均儲蓄率也是相當高的,所以只要消費習慣不會因物價上漲而改變,其GDP景氣仍然是會些微上修的。
美國QE之所以會等到2014年3月再決定,其主要理由可能有很多個,但其中對於APEC環境清單的落實,對於美國進口物價的下調是有利的,因為美國政府2014年的政府採購預算,仍然要在參眾二院表決的。而其政府舉債上限已然超過,如果沒有採取控制政府支出的方式,舉債上限就會成為國際經濟金融的風暴,而讓政府採購的物價下調到一定百分比,就是控制2014年預算成長的最好方法。所以美國必然的在2014年年初,要求落實APEC環境清單的減稅提議,同時會加強與進口國簽訂FTA零關稅的貿易待遇,而零關稅主要訴求也是要求貿易品降價。雖然這對於關稅課徵是不利的,但是只要不是簽訂服務貿易協議的外商公司,在美國境內直接執行批發零售的業務,因為服務貿易還要有一個稅務課徵協議,所以美國將會損失所謂的綜合營業所得稅更多,那就不是只有損失關稅而已。
基本上這些國際貿易協議對於FTA零關稅,是可以要求反射在物價下降情況,實際上在會計支出上關稅不是物價成本計算項目之一,所以物價在IFRS制度之下當然應該下調,但是FTA零關稅對於外加的稅捐仍然有實質效力的存在,所以在法律適用不同上並不是免關稅待遇,這是對於是否下調貿易品物價的法律拘束力上不同的,因為對於各國在有沒有FTA預期零關稅的存在成本上,對於貿易公司的會計成本計算上,在IFRS會計制度下如果不是一致的,那麼就無法否認其事先的風險值成本問題,這才是在FTA沒有與IFRS同一步調的問題。
所以美國FED主要就是要觀察2014年3月第一季預算,在政府預算採購與國際貿易之間,是否能夠配合美國政府的預算上限,而不會導致財政更惡化的地步。而政府在預算上對於採購物價支出的下修,與關稅的減少上是否能有效減少預算赤字,當然必須精準的預估其與上一年度的比率,而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消極控制預算的方法,如果美國不設法在2013年至2014年3月之間,與主要貿易國達成這些企圖心,那麼勢必就會更增加經濟成長的變數,而使得美國的經濟面臨更大的困境。台灣則應該把握美國這一契機,不論在FTA(TIFA)零關稅(甚至免關稅),或是APEC的環境清單降低關稅至5%以下,都應該把握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這個機會,甚至作為加入TPP的跳板,才不會在世界貿易經濟復甦下錯過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