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鈺婷╱專題報導
國會改革修憲案通過後,立委席次減半為一百一十三席,原住民立委席次將由現有的八席,減為六席,以目前原住民人口佔總人口數約二%的角度來看,修憲後的原住民立委比例,似乎相對優勢,但原住民權益是否得到同等保障,應該不是數字上所能反應。
目前二百二十五位立委中,山地、平地原住民共選出八席,而席次減為一百一十三席後,原住民佔六席,原住民立委所佔的席次比例,比修憲前還要高。
原住民立委比例不降反升,是否是另一種不公平?淡大公行系教授施正鋒表示,民進黨執政前承諾原住民至少「一族一代表」,現在減為六席,也不可能讓十二族都有代表產生,某個角度來說,也算「跳票」,因此外界不應在原住民比例上作文章,六席也只是「傷害最小」的方案。
他認為,出現這種不平均的現象在於減半修憲案缺乏細緻討論,怎樣的調整才對原住民或各族群是公平的,並未在修憲過程被重視。
儘管也有人擔憂,客家代表可能在修憲後被稀釋,但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認為,這不是關鍵,重點在於有沒有心要照顧特定族群權益,但他對給予原住民較多的保障則持肯定立場,「一個國家文明的指標,在於是否願意給弱勢者更多包容和尊重」,原住民不僅在人數上是弱勢,在就業、教育、經濟上,確實都是弱勢。
而目前原住民立委選舉,分為山地、平地二選區,施正鋒表示,未來最理想的狀況是,區域立委選區以「地域」分,但原住民部分則以「人」來區分,也就是以「族群」做為選區劃分基礎。
有關選區的重劃,一直是原住民運動關注焦點,多數主張將山地、平地合一,避免立委為顧及選票,山地和平地立委壁壘分明;此外,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等「大族」佔盡優勢,「小族」很難出頭的情形也應有合乎情理的方式加以解決。
原民會目前在族群別登記上下奶牷A似乎有為未來可能發展成族群代表模式預作準備,但席次有限,大族、小族確實很難利益均分,施正鋒說,要達到各族儘量都有代表,必須說服大族「委屈一點」,讓小族有多一點機會。
至於要各政黨在不分區立委名單上,去特別照顧無法選出自己代表的原住民族群,在國會席次大幅減少,各方勢力競爭更趨激烈下,似乎很難被期待。
-------------------------------
《自由時報》 200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