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犯罪: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學校則是青少年學習本領、提高素質的地方,應當是一片淨土。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犯罪和發生在校園堸w對學生的犯罪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幷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值得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一、校園犯罪的新特點 近年來,校園犯罪的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危害到學生的生命、財産安全。從司法機關調查到的情况看,主要有這樣一些特點: 1.犯罪數量不斷上升 據江蘇某縣法院統計,1998年該縣法院共審理187件刑事案件,其中中25歲以下青少年犯罪的案件66件,占案件總數的35.2%。1999年1至9月份,審判的135件案件中,25歲以下青少年犯罪的案件55件,上升爲案件總數的40.7%。統計中的25歲以下青少年犯罪,相當一部屬于學生犯罪。這些學生,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剛剛畢業的學生和因違法犯罪而被開除的學生。 2.犯罪類型相對集中 該法院1998年以來審理的121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盜竊案件48件,所占比例最大。强奸案25件,居于第二位。後面分別是聚衆鬥毆和尋釁滋事案17件、搶劫14件、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案13件。從以上統計中可以看出,這些基本上都是針對人身和財産的犯罪。 3.犯罪組織形式日益複雜 近年來,校園犯罪成人化色彩增加。有組織犯罪增多,尤其是團夥犯罪和共同犯罪比例直綫上升。有的學校甚至産生了學生幫會,學生中也有“老大”。廣西南寧某學院就有三個較大規模的幫會,其中數十名自費中專生今年4月份就將在鬥毆中將一青年打死。在盜竊、搶劫、强奸、聚衆鬥毆等犯罪中,3人以上結夥進行的共同犯罪案件爲數甚多。 4.犯罪危害性加大 有不少校園犯罪的犯罪手段相當殘忍,社會危害性很大,尤其表現在一些殺人、搶劫、强奸等惡性案件中。如1998年1月19日發生在合肥的殺人搶劫案,4名犯罪分子爲了“弄幾個錢花花”,竟然殘忍地將被害人陳某殺害,其中除1人是社會青年外,其他3人均是在校學生。1998年12月5日,浙江省溫嶺市兩名只有分別16歲和17歲的少女用水果刀將女學生楊眉殺死,且殺人後無動于衷,理由僅僅是殺人者的男友對被害人有好感。
二、校園犯罪的主要原因 校園犯罪的增加,是各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分析産生校園犯罪的主要原因,才能作出行之有效的對策。産生校園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學生方面的原因。 學生是校園犯罪的主體,犯罪有其自身的重要根源。由于學生有好友、好勝和好動的心理,有的學生喜歡拉幫結派,一旦和不良青少年爲伍就很可能下水。也有的學生爲了不受其他學生欺侮,而加入到不良少年團夥中尋求保護。有的成績較差的學生不安心學習,經常曠課,結識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從而走上邪路。有的學生貪圖享受,羡慕別人的高消費,于是不該伸手時却伸手,導致盜竊犯罪成爲各類校園犯罪之首。有的甚至鋌而走險,發展到搶劫學生和其他公民。 家庭方面的原因。 現在的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寵愛較多。而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把這種關愛變成溺愛,對孩子明知有缺點也不糾正,就會培養子女的任性、驕橫等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家庭則采取打駡等不正確教育方法,使孩子産生逆反心理,從而脫離家庭的監管,有的夜不歸宿到處游蕩,有的尋釁滋事打架鬥毆。還有的家庭父母離异後,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走向墮落。 學校方面的原因。 現在雖然强調素質教育,但分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學生及至教師的前途。一部分教師對學生成績的關心有加,而對學生個人品德有所忽略。表現在對差生放手不管,缺少必要的關心,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况也不瞭解、不研究。有的學生因此自暴自弃,直到他們犯罪了,老師才如夢方醒。而且有的學校不重視對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學生不學法、不懂法,當然也不會有知覺守法的意識。 社會方面的原因。 不良社會環境的污染也是導致校園犯罪的原因,因爲校園幷不是伊甸園。從對犯罪學生的統計情况看,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電子游戲室、髮廊、舞廳的常客,由于他們的模仿能力强,受黃色、暴力、色情等內容的書刊音像影響較大。有的是沒有錢打游戲就去偷,也有的學生生理成熟而心理却未成熟,在黃色錄影的引誘下很容易犯罪。
三、校園犯罪的防治對策 校園犯罪是長在校園堛漱@株毒草,對青少年危害難以估量。要防治校園犯罪,需要全社會在高度重視的同時,采取多方位的、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 要加强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生動性、針對性、有效性,防止空洞的說教。要加强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惻隱之心、容忍之心,教育學生愛惜生命、尊重他人人格,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却常常被忽略的教育內容。 要加强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要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積極開展依法治校工作。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加强對學生的管理,法制教育幷不是一兩堂法律常識課能全部解决的。可以通過以案說法、聘請校外法制輔導員、旁聽公開開庭等形式,加强對學生的法制觀念教育,教育他們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 要加强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當通過教育克服學生中存在的逞能、好勝、霸道、急躁心理,培養他們自製力,防止因小事而發生惡性案件。對早熟的學生要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疏導,防止犯罪。建立學生心理諮詢機構,對有心理疾患的學生應給予適當的治療。 要在全社會開展預防校園犯罪的綜合治理工作。199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開始實施。預防校園犯罪可以說是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淨化社會環境,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防止暴力、色情、賭博、恐怖等內容的音像製品和書刊毒害青少年。家長和學校要切實履行好監護職責,以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的方法,在青少年學生中弘揚社會正氣、文明風氣,使他們自尊、自律、自强,增强辨別是非的能力。司法部門對學生犯罪要堅持以預防爲主、打防結合。對情節嚴重的犯罪,應當依法懲處,發揮法律的威懾力。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