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擔任歐巴馬總統副手8 年(2009-17),相當程度幫忙外交生手分勞解憂,尤其是習近平擔任國家副主席(2007-12)之際,兩人來往互訪頻繁,促膝詳談、甚至於投籃競技,不敢說惺惺相惜,至少相信可以曉以大義。不過,在初選的過程,由於川普指控他是中國的傀儡,拜登被迫由原本對習近平的緩頰「不是壞人」,轉而厲聲撻伐為「身上沒有一根民主的骨頭」、甚至於惡言相向「這個傢伙是惡棍」(thug)。當然,選舉語言還是聽聽就好,畢竟是轉口作為大內宣用的。
拜登號稱有2,000多名外交顧問、細分為20多組,不過,他的外交班底基本上是歐巴馬政府部會次長扶正,眾聲喧嘩,整體看來,對於亞洲事務相對上是比較生疏,更不用說台灣。如果拿已經公布的相關人選來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算是政治圈白紙、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是自由派的雅痞,由於兩者必須獲得共和黨掌有多數的參議院同意,應該是對中國比較沒有強烈好惡者;至於國家安全顧問人選蘇利文(Jake Sullivan),競選過程是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專長也不在亞洲,但早先跟過希拉蕊,福禍難說。
當決策者有豐富的外交歷練、又展現相當的興趣,通常幕僚的影響力相對比較弱。拜登長期浸淫外交領域,除了蹲點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擔任主席8年,還自詡周遊列國、閱人多矣。人稱「喬叔叔」(Uncle Joe)的他相信見面三分情、津津樂道頑石點頭,迄今唯一確定的是就任後會召開全球性的「民主高峰會議」,究竟是否好大喜功,能否修補過去4年的齟齬、重返風華,有待觀察。拜登在外交上的三大支柱是安全、榮景、以及價值:國家安全是兩黨的起碼共識,經濟繁榮要兼顧症狀控制、及體質條理,人權、及民主則是民主黨的門面。
小布希在2001年當選總統後首度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他的評價是,「我直視他的雙眼,發現他相當直截了當、值得信任,可以感受到他的靈魂意識(sense of his soul)」;當時普丁掌權才沒有多久,小布希與人為善,看到的是一位生澀而尋求西方認同的菜鳥總統。根據《紐約客》,拜登10年後以副總統身分訪問莫斯科,他當面嗤之以鼻,「我正視你的眼睛,認為你沒有靈魂」;只不過,他必須承認,普丁相當有禮貌地微笑答道,「我們彼此相知」。兩相對照,拜登可能是在暗示小布希視人不明,隱隱約約可以看出,他不會像川普那麼親俄、反中。
話又說回來,自從武漢肺炎肆虐以來,美國人對於中國的負面評價空前攀升,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10月初所公布的民調,竟然高達73%,光是川普上台就增加了20%。面對這樣的民意,拜登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會對中國表達太友善的姿態;然而,由民主黨傳統的傾向來看,拜登至少不會把中國當作必須圍堵的威脅、而競爭的挑戰。如果說川普的大戰略是「務實的現實主義」,拜登看來會蕭規曹隨歐巴馬的「選擇性交往」,端賴議題、或場域的不同選擇進行有條件的交往,決定到底要採取競爭、還是合作。
從國家安全的層面來看,川普援引日本前首相安倍所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策略,而拜登選後打電話給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韓國總統文在寅、及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稍加調整用字為「牢靠而繁榮」(secure and prosperous),或許是希望不要給中國有針對性的感覺。至於所謂的「四方會談」(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原本是安倍在2007年所倡議,成員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是否能進一步深化為同盟、甚至於廣化為「亞洲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Asian NATO),有待觀察。
就個性而言,拜登比較像是務實的喬王,不像歐巴馬那麼天真、也不像川普那麼鬥雞;由於中國在軍力上尚不足以畏,美國暫且不用擔心對方妄想取而代之;既然當下還不是跟中國攤牌的時候,更沒有必要把台灣當作工具性的棋子。在十月,拜登以〈為我們家庭更繁榮的未來〉為題投書美國的華語《世界日報》,誓言「深化與台灣這個居領先地位的民主政體、主要經濟體,以及科技重鎮的關係」,稱許「台灣也是開放社會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病毒的閃亮典範」;不過,他也表示「我們將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包括公共衛生和氣候變遷」,抹壁雙面光,對象是台僑、及中僑或是華裔選民。
倒是布林肯在五月接受訪問,惋惜台灣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門外、認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可以多方有助於世界;他進一步表示,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主政,美國多年來與中國關係良好,要歸功於對中國與台灣關係所帶來的挑戰處理得當。在七月,布林肯老生常談強化台灣與美國的經濟關係、要幫忙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話鋒一轉「要是中國覺得可以免於懲處,不免令人擔憂她或許會認為同樣可以如此對付台灣」,雖然委婉、聽似提醒;他雖說「拜登一旦選上總統,將會揭露北京費盡心思介入、以提升台灣對民主的防衛」,然而,被問到是否意味拜登會像一些民主黨員所倡議、讓更多的戰鬥機到台灣,他沒有答案。
比較特別的是坎貝爾(Kurt Campbell),他擔任過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助理國務卿,往前則是柯林頓政府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參贊美國在1996年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海峽,算是拜登外交顧問裡頭資深的中國通。他過去曾經表示不能接受中國和平統一,近日則兩度在台灣主導的會議上表示拜登政府應該鼓勵雙方對話;由於美國一向立場是不當調人,究竟是拜登在試水溫、還是智庫拿錢辦事?如果是後者,就必須探究已經連任總統的蔡英文到底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