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涉外關係不會是選舉的主軸,特別是地方選舉。國民黨此番在九合一選舉大勝,有人解釋為統獨的對決,也就是「九二共識」贏了「維持現狀」,未免言過其實。話又說回來,民進黨政府在最後關頭亂了陣腳,指控中國助長來自境外的假消息、假新聞,美國在台協會推波助瀾,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美中競逐的先聲。距離總統大選只剩下十三個月,選戰會有可能怎麼樣的外力影響?
此刻,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戰鑼鼓喧天,目的當然是為了連任而力求表現,看能儘量逼中國讓出多少利益。習近平忙於權力鞏固而焦頭爛額,或借用美國人的手制約解放軍,雙方不妨演演雙簧,中方卻未必能容忍予取予求;要是美方出手太重、殺雞取卵,必須冒著保守派強力反彈的風險。在這樣的脈絡下,美國如果要更具體深化台灣牌,也就是在選前大做人情,台灣是否要見獵心喜?
不管是民進黨政府主動遊說、還是美國的即時義助,不外將歷年國會的友善決議法治化,頂多提高互訪的層次來打強心劑,基本上是不會逾越目前的實質外交。儘管川普倡議印太戰略,大體還是停留在對中國的軟圍堵,沒有大張旗鼓把台灣當作進攻矛頭的迫切性,看來是強化象徵性軍事交流比較有可能。當然,也不排除運作以人道理由停泊美艦,總比談判自由貿易區來得立竿見影。
國民黨一向自認中國政策是強項,內部雖有「九二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一個中國」是用來應付對岸、而「各自表述」則是內銷用的,畢竟幾顆太陽還是有所差別。已經不太可能披掛上陣的馬英九「不排除統一」,光譜上的另一個極端則是踩煞車的黨主席吳敦義,而炙手可熱的韓國瑜小心翼翼。除非中國算盤打錯,朱立倫應該不會有比「同屬一中」更明確的表態。
最大的變數是自詡白色力量的柯文哲,蔡英文原本視之為可以羈縻的安祿山,然而在北門會之後,民進黨政府彷彿經歷黃巢之亂、對於朱全忠莫可奈何。由選後的民調來看,儼然是三分天下之勢,柯文哲如果有心黃袍加身,中國或許可以接受含混其詞的「兩岸一家親」,沒有必要強人所難而引起選民的反感;相對地,他在舊曆年後走訪美國見公婆,一定會被要求進一步釐清其意涵。
由擦槍走火的吳寶春事件來看,朝野政黨很清楚台灣的老百姓不接受「中國台灣」。既然中國不可能在選前釋出善意給蔡英文政府,不管是「中華民國台灣」、還是「台灣中華民國」,民進黨似乎也看不出調整親美路線的迫切性。即使黨內終究必須初選,萬一新潮流下定決心跟蔡英文決裂,賴清德雖然以「務實台獨工作者」自居,應該還是會高舉「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免戰牌。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勝選至上,勢必追求當下最有利的選項;然而從長治久安的角度來看,不應該把外交當作選舉的戰術工具。中國由歷年的台灣選舉應該已經領悟,公然支持同路人適得其反,倒是川普政府出奇地躍躍欲試。就基本傾向,綠營期待與中國交好而不可得,在現實上選擇親美;藍營或許對中國有好感,相信絕大多數不願意與美國為敵。至於台灣與中國要如何定位,那是雙方的事,沒有必要置於美中交鋒的框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