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關係:邁向「戰略互惠關係」?
上個月底(27日)日中戰略對話在北京閉幕,這項對話從2005年5月開始,迄今已經是第七次會議。日本方面過去一直不願稱呼這項會議是戰略對話,但是在安倍上台並與中國領導人多次見面,且為表示歡迎溫家寶在四月訪日,因此這次也就順應北京說法,將之定位為日中戰略對話。
安倍首相在去年十月訪問北京時,曾經表示希望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這項說法在日本內部引起相當質疑,一方面是擔心安倍過於大幅扭轉小泉外交,背離政經分離的日中東亞競爭態勢;另一方面則擔心日中政治關係過近,會造成來自中國外交的壓力,也會使得好不容易建立的日美特別關係受到華盛頓的質疑。
然而,根據安倍的外交智囊慶應大學小島朋之教授,在一月份的外交論壇中的文章指出,戰略互惠關係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所以是必須首先確認日中雙方的共同戰略利益為何,然後基於彼此互惠原則,建構有利於雙邊的平等互利交往關係。小島文章也指出,日中關係的共同戰略利益可以包括朝鮮半島非核化、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改革、東亞區域合作與日韓中協調強化等。
因此,目前日中雙方是在努力擴大雙方的共同戰略利益的交疊,從安倍上台以來,日中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和對話增加,包括各政黨領導人在內的頻繁會面,日中關係不斷有新變化。甚至日前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章沁生和日本防衛廳事務次官守屋武昌,在東京舉行了日中第七次防務安全磋商。北京政府甚至決定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一系列有關現代日本社會的電視報導,並且由著名新聞主持人白岩松主持播放。
但是,日本與中國的歧見仍然深刻,在包含靖國參拜的歷史問題、東亞安全保障和日中海域劃界等都是日中雙方的爭議焦點,此外,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也受到許多變數的影響,這些包括中國經濟與日中貿易關係、中國內部因素、雙方民族主義的衝擊、美國政策因素、以及台灣因素的影響等,亦即仍然有很多議題或單一事件,都會導致日中關係的再度轉向。
有關台灣因素對日中關係的影響,許多日本觀察家認為,2008年總統選舉與之後的兩岸關係的關鍵點;不論藍綠輸贏,各方普遍認為台海情勢將會受到三方因素的影響,一是日漸高漲的台灣認同與台獨意識,二是中國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三則是美日支持台海問題和平解決的共同戰略利益。換言之,台海問題將成為「美日、中、台」的三方互動關係,而且每一方內部也都存在不同主張的拉拒,進而形成複雜交錯的變數。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還是各有各的盤算,雙方都認為現在是處於正常軌道上,理性評估與謹慎外交是國家對外政策的八字箴言,我們在曾經政治對峙的日中關係中看到,雙方都往擴大自身與共同利益方向前進,台灣的兩岸與對外政策是否也能掌握同樣的精髓呢?
(蘋果日報,96年2月5日)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
作者簡介 |
(轉載自楊永明國際事務首頁 http://140.112.2.84/~yang/)
現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學 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國際法與國際組織博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際關係碩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經 歷:
外交部諮詢委員(2002 - )、「台灣政治學刊」編輯委員(2003 -)、日本中央大學訪問副教授(2001)、日本慶應大學訪問學者(2000)、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1999)、加拿大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訪問學者、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榮譽講座、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副教授
網址: http://140.112.2.84/~yang/
E-Mail: pyang@ntu.edu.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