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煞有介事的攻防,民進黨全國代表大會終於在喧擾中落幕。面對清廉的質疑、以及所謂「親綠學者」的叫陣,全代會原本是正本清源的絕佳契機,尤其是藉機向選民作幡然悔悟的表白,只不過,中執委、以及中常委的改選代表著黨內權力核心更替,各派系不敢掉以輕心,因此,除了通過並不溯及既往的廉政條款,比較特別的是禁止派系運作。不過,幾波攻防戰下來,反映的依然是派系間的最新結盟,由此可見,以派系為骨架的民進黨組織,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脫胎換骨的走向。
面對外來的討伐之聲,阿扁選擇的戰術是以「權力下放」來安撫行政院長蘇貞昌,然而,由於與蘇結盟的新潮流持續採取公然逼宮的動作,反而讓陳水扁總統越挫越勇,尤其是在藍綠對決的社會對立紛圍下,儘管支持者頗有微詞,只要阿扁動之以情,永遠可以立即獲得忍痛流淚者的留府察看。事實上,除非有總統本身有具體的涉案、濫權、或是干預司法罪證,動輒以道德要求民選總統下台,恐怕有違憲政原理。
即使僥倖逃過外來的挑戰,阿扁真正試煉來自於同志的明槍暗箭。自從出任閣揆以來,蘇貞昌一直保持相當低調的姿態,理由無他,即使友善的媒體一再塑造正面的形象,不過,本身畢竟是總統任命的、而非直接民選,也未經國會同意而上台;如果阿扁被逼去職,自己就只好乖乖地跟著捲舖蓋。因此,只要能在最短的期間內將班底儘快到位,短期內,讓新潮流進行騷擾戰就好,沒有必要與阿扁作正面交鋒。
比較令人納悶的是,究竟黨主席游錫堃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照說,他是阿扁的嫡系人馬,不管是否拿著雞毛當令箭當上黨魁,至少也是憑藉著總統的餘威才能號召天下,因此,多少也應該要幫阿扁鎮守住黨中央才對。然而,在新潮流附和喊出「黨政合議」的口號之際,我們又看到游錫堃竟然膽敢配合新潮流向總統說不,讓阿扁不得不取消與黨籍立委的集體會面,因此,很難不令人又有「游蘇同盟」的聯想。
只不過,彼此在上回的共同對手是黨主席選舉中的蔡同榮,此回,在「集體決策」、以及「黨內民主」的說辭中,如果逕自把國家政策、或是人事任命加以「中常會化」,儼然是要落難中的阿扁龍困在灘。由此可見,一向扮豬吃虎的游錫堃已經不再是吳下阿蒙,而是要開步走自己的路了。然而,如此不可言喻的聯合壟斷盤算,不管是因為爾虞我詐、或是樹大招風,在全代會中暫時取消,反正,先堵住謝長廷的福利國連線、以及主流聯盟的散兵游勇,把決賽往後延長再說。
其實,行政首長的選舉,特別是在總統直選後,只要政務官的任用只問能力、不問派系身分,原本可以透過切割而加速派系的馴化,然而,當阿扁用人哲學是酬庸至上之際,連續三任閣揆則又是忙著找空缺猛塞自己的人,連具有當然黨代表身分的政務官都要充當黨內競爭的打手,此時,即使明文要求派系解散,為時已晚。如果陳菊選上高雄市長,即使民進黨分崩離析,新潮流至少也可以守住南部幾縣市的地盤;作最壞的打算,屆時如果不能輔佐蘇貞昌,也可以另立他人。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近日民進黨內部頻頻傳出走向內閣制的呼聲。誠然,憲政體制各有優劣,偏好不同,無可厚非。然而,中央政府的運作不順暢,究竟是因為憲政體制的權責劃分不清、黨政之間的從屬關係不明、政黨組織的調整不及、國家元首的領導不智、還是社會分歧的化解不前,恐怕還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最後,除了道德勸說以外,負責任的學者必須告訴民進黨,如果要選擇制度的擘建,除了對於病徵的嫌惡以外,還必須找出病痾、病理分析、以及提供解藥,而非抽象而局部的原則。
-------------------------------
《中國時報》2006/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