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詳全文)
2006-12-26 01:50:00 |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詳全文)
2006-12-25 01:50:00 |
眾所周知:『空相』者,諸法皆空之相狀,謂因緣生之法,無有自性,是空之相狀,亦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何以故?蓋如同《智度論》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又曰:「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 ......(詳全文)
2006-12-24 01:50:00 |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詳全文)
2006-12-23 01:50:00 |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詳全文)
2006-12-22 01:50:00 |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詳全文)
2006-12-21 01:50:00 |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 ......(詳全文)
2006-12-20 01:50:00 |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詳全文)
2006-12-19 01:50:00 |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 ......(詳全文)
2006-12-18 01:50:00 |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即所謂『三賢菩薩』是也,包括十住、十行、十迴 ......(詳全文)
2006-12-17 01:50:00 |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無畏、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 ......(詳全文)
2006-12-16 01:50:00 |
眾所周知:『泥洹』者,又名涅槃,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 ......(詳全文)
2006-12-15 01:50:00 |
眾所周知: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即《大乘起信論》所說者:(1)降兜率;(2)入胎;(3)住胎;(4)出胎;(5)出家;(6)成道;(7)轉法輪;(8)入滅。其中之『出胎』時,有所謂『三十四瑞應』 ......(詳全文)
2006-12-14 01:50:00 |
『成佛』是學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從初發心到成佛是須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時間,所以 佛陀就依眾生的不同『根性』提出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等五種。但是無論選擇那一種,其必經之路就是『布施』。至 ......(詳全文)
2006-12-13 01:50:00 |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訶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 ......(詳全文)
2006-12-12 01:50:00 |